“希望政府能够将影响行业长期发展的政策和短期刺激政策配合使用,把长期问题和短期矛盾协调解决,才能更好保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所回暖,产销分别完成8.0万辆和7.2万辆,环比增长31.6%和9.7%,同比下降22.1%和26.5%,同比降幅较上个月分别收窄34.8个百分点和26.7个百分点。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4月,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了新能源车市的回暖。但总体而言,目前车市仍处低迷状态,业内普遍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想要恢复以往的“高光”时刻,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产销量环比继续增长
据中汽协统计,4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和4.4%,月增速为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结束了此前连续21个月的销量下降。新能源汽车方面,产销环比延续了上月快速增长势头,同比降幅也比3月呈一定收窄。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0万辆和7.2万辆,环比增长31.6%和9.7%,同比分别下降22.1%和26.5%。1-4月,累计产销均完成2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4.8%和43.4%。
记者进一步查阅了多家新能源车企4月销量数据发现,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抑制,市场开始逐渐回暖,多家车企也在4月实现了产销量同比正增长。比如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在4月实现批发销量3155辆,环比大涨105.8%,同比也实现109.2%的高增长;传统自主品牌广汽新能源的成绩也相当亮眼,4月销量为4006台,同比增长125%。
“新能源车市的逐步恢复,一方面,得益于防疫形势的持续向好和相关促消费政策的推动,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并细化了具体补贴标准;另一方面,受新能源车企补库存的拉动,行业库存水平也在加速恢复中。”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主品牌“压力山大”
“虽然4月是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月份,预期应该有一个冲高过程,但相比传统燃油车在疫情之后的反转,新能源车在疫情冲击和补贴退坡的双重刺激下,表现仍稍弱。尤其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增长压力偏大,未来新能源车市场发展仍有一定压力。”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在谈及新能源市场4月整体表现时坦言。
记者注意到,从已经披露的11家主流自主车企4月销量数据来看,1-4月自主品牌销量几乎全线下滑,仅广汽新能源一家实现了同比正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4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2万辆,环比微增4.2%,同比下跌46.1%;北汽新能源更是交了一份让人颇感意外的成绩单——4月销量仅为586辆,可以说是近三年来单月销量的最低值,甚至比今年2月大盘最弱时的销量还要低41.5%,同比更是下跌了88.3%。此外,上汽集团前4个月销量为109.66万辆,同比下滑了44.89%;吉利也没有逃脱销量走低的命运,1-4月累计销售31.15万辆,同比下跌了34%。
“由于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力,中国本土品牌在新能源车市的先发优势正在减弱。”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4月生产了超过1万辆汽车,共销售3635辆Model 3;今年前4个月,特斯拉共售出19705辆Model 3汽车。“从市场占有率看,一季度本土新能源汽车份额为72.5%,市场份额近三年来首度跌破90%。同时,由于2020年的新能源车市不会再有大增量,因此随着国产特斯拉的强势进攻,留给自主品牌的‘蛋糕’已经不多。”
新能源车市全年挑战升级
“目前已有部分新能源车企公布了一季度财报,其中大部分都出现了毛利率大幅下滑的情况,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很多企业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除了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国外疫情的不确定,同样制约着新能源车市的进一步恢复。中汽协认为,虽然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疫情对新能源车市的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的恢复增长还需要一个过程,出口依赖型企业更是艰难,导致大宗消费需求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海外工厂的停产,也将导致国内汽车行业部分零部件供应风险加大。因此,行业上下应重点关注海外疫情防控的形势变化,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以降低国际疫情对国内汽车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汽协相关负责人指出。
对于未来市场预期,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如果仅仅考虑国内因素影响,下半年汽车行业应该可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但仍然难以弥补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损失。“年初我们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包括特斯拉)将会在130万辆左右。但目前受疫情影响,如果不算上特斯拉,全年的销量能够超过100万辆就很不错了。”许海东表示,虽然2020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逐步回暖,但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希望政府能够将影响行业长期发展的政策和短期刺激政策配合使用,把长期问题和短期矛盾协调解决,才能更好保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黄珮)
上一篇: 5G﹢电力,变革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