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年产煤炭超过80亿吨,其中露天开采占比超过六成,部分国家甚至高达90%。
近年来,我国露天煤矿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16%左右。
“我国煤矿大部分为井工矿,与之相比,露天煤矿开采具有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条件好、劳动效率高、生产规模大等优点。”全国政协委员、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黄玉治说,推进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煤炭稳定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提高集中度缓解征地
《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大型高效集约化矿井和大型露天煤矿。
尽管煤炭露天开采具有被业内认可的显著优势,但社会上的质疑从未间断。因征地问题“卡脖子”导致煤矿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的现象,在各地露天煤矿生产、建设中普遍存在。
“比如,一些适合建设大露天矿的区域,被人为划分成多个小露天矿,造成生产作业线长度短,煤矿产能无法大幅度提升。”黄玉治说。
受环保等政策影响,露天煤矿采场、排土场征地越来越困难,有的露天煤矿甚至出现无煤可采、无地可排的现象。黄玉治直言,国家能源集团准能公司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等多座煤矿因征地问题导致停产的现象,具有普遍性。
对此,黄玉治建议,加强露天煤炭资源开发规划,整装煤田应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减少矿权设置数量,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煤矿,整合中小型露天煤矿,提高露天开采煤炭产业集中度。同时,加强部际协调,强化用地保障,避免露天煤矿采剥失调。
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有露天煤矿400多座,其中包括中煤平朔公司安太堡露天煤矿、内蒙古平庄煤业元宝山露天煤矿在内的80多座大型、特大型优质单矿。
但与井工矿相比,露天煤矿在标准规范制定、修订方面明显滞后。
黄玉治表示,露天煤矿在设计、建设、生产等方面标准规范不具体,甚至存在大量环节没有标准的情况。“当前,露天煤矿普遍存在以下通病,例如不同种类矿图无内容、图例、审批等要求,矿山道路路标无规格、间距等要求,外包经营方式缺少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露天煤矿在生产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方面任重道远。”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和完善露天煤矿各生产环节、辅助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推动露天开采规范化、标准化。
为节省投资和运营成本,露天煤矿主要生产环节普遍采用工程外包方式。为此,黄玉治除了建议制定《露天煤矿外包工程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外,特别强调要修订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在资质标准中加入设备投入、从业人员、安全业绩、诚信记录等内容,以此提高露天煤矿工程施工承包单位的准入门槛。
提升装备水平避免带病运转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露天煤矿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部分矿用卡车吨位小、容积小,有的特大型露天煤矿高峰期坑内有车辆800余台,单班坑下作业人数超过1000人,年耗油7万多吨,这种小设备搞大矿山的作业方式与现代化矿山发展趋势极不匹配。
黄玉治建议,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煤炭生产技术与装备政策导向》,将大型露天煤矿采用10立方米以下挖掘机、90吨以下自卸卡车列入限制目录。不再核准采用设备选型列入限制目录的露天煤矿项目,现有露天煤矿设备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淘汰。
在他看来,露天煤矿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来自装备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与之息息相关的检测检验环节。
据了解,2014年修订的《特种设备目录》中,纳入检测范围的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仅包括机动工业车辆(叉车)和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辆。再加上露天煤矿场(厂)内机动车辆因未悬挂交通部门发放的道路交通车辆牌照,道路交通部门、质检部门均不予检测检验。这就导致露天煤矿设备超负荷运行、该报废不报废。
“希望能够将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大型矿用新能源卡车研发与应用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同时将露天煤矿生产指挥车、中巴车、油槽车、高空作业车等场(厂)内机动车纳入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范围,将露天煤矿钻机、挖掘机、自卸卡车、推土机、排土机、破碎机、工程机械等纳入矿山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目录,避免设备‘带病’运转。”黄玉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