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范围突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根据世界银行6月8日的最新预计,2020年度全球GDP将负增长5.2%,衰退幅度为2008年次贷危机的两倍多;中国的GDP增长放缓至1%,为1976年以来最低。为实现经济复苏,各国分别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与措施。中国的财政政策明显发力,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并提出“六保”和“六稳”政策。此外,中国还提出了要加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部署和建设。
在疫情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国应如何制定经济的复苏方案?在努力完成“十三五”时期三大攻坚战目标的情况下,中国应如何设定“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面对新基建的提出和建设,中国该如何应对与之带来的新增电力需求,最大限度的避免煤电投资,以实现中国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
对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近日在《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系列沙龙第一期上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袁家海教授进行了对话。该系列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中国能源网协办。
陈文玲认为,全球疫情蔓延是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的影响不亚于前两次世界大战,因为疫情影响的是全世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本流,这种全球性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陈文玲认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三种可能,分别是L型、V型或W型。
第一种情况是疫情持续蔓延,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美国、英国、西班牙、巴西等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严重的疫情不能尽快得到控制,那么疫情会使世界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也就是L型。
第二种情况是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此外,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也能在今年年内有效控制疫情,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新链接,那么到2021年,世界经济将出现V型反弹,并且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在V型反弹的情况中,如果又出现一些黑犀牛、黑天鹅情况,比如局部战争或转嫁危机,那么世界经济可能又会跌到谷底,未来又得靠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再形成经济复苏,那就呈现W型。
对于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中国在下半年季度GDP增长速度以及“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8%。
首先,中国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强大的供给和生产能力,有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链体系。其次,从技术方面看,2019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2.19%,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开发在近些年提速十分显著。第三,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而且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代表着非常大的购买力潜力。最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普遍拉动投资活动,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张立群表示,中国国内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生产和市场会形成一个大循环,因此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关于疫情影响下的电力发展问题,袁家海表示,在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各种方案中,中国应该严格控制煤电的投资,转向投资可再生能源和保障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运行的、灵活性电源,这包括需求侧响应、储能、抽水蓄能电站和调峰调频的气电。
袁家海认为,在之前一轮的经济刺激之后,其中一个很大的后遗症就是煤电、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过度,进而导致产能过剩,拖累国民经济的效率。此次两会中,中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其基调就是六稳和六保,如果还搞煤电项目等大基建的话,那么“十四五”时期又会面临着“十三五”刚刚解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此外煤电的投资还会继续增加能源消费对生态文明和环境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可再生能源需要逆势而上。
袁家海还表示,今年中国受到疫情冲击,“十四五”时期的电力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为中国加快可再生能源转型提供了机会窗口。目前,中国光伏和风电已经接近平价上网,其中部分项目的上网电价比当地的煤电标杆电价还要低,而且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在国际上也属于第一方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加速中国的能源转型,尽早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出口、投资、消费被称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疫情之后三者的作用是否会发生改变,陈文玲表示,消费是中国的第一驾马车,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对于消费,中国有比美国还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代表了强劲的消费需求。中国消费已占到GDP增量的60%左右。这种需求包括疫情当中被压抑的需求,如餐饮和娱乐;包括回归性的消费需求,如国际旅游和购物的回流;也包括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量的消费需求。
对于投资,从长周期来看,投资是经济的基础,将为未来几十年定基调,今年国家提出的“两基一重”就是如此。中国应该投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如5G、大数据中心等,这些也是中国未来要抢占的制高点;其次应投资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此外还应投资我们已有的优势项目如高铁和城际铁路等,来持续释放中国巨大的区域发展力量。未来这些软硬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会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会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2050年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进出口贸易,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的产业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出口需求也出现萎缩,在三驾马车当中这一点是不可控因素。但是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正在快速增长,疫情过后贸易会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杨富强最后也指出,中国在刺激经济的复苏方案中,需要协调好经济、社会、民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30%左右。中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抑制煤电的增长,削减煤电存量,这对于中国摆脱煤炭依赖、在电力部门摆脱煤电独大,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