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我国能源体系的新成员,和电能、热能、汽柴油一起组成二次能源。也是能源革命的新技术。如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100多年基于内燃机和石油工业体系的供应格局;氢储能和氢储运相关的技术突破,也会带动全球能源格局发生变化。
氢能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谁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可以“将车作为突破口”。
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的。
国际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市场导入阶段。目前,我国乘用车燃料电池寿命超过5000小时,商用车燃料电池寿命超过1万小时,基本满足车辆运行条件;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功率密度已达到传统内燃机水平;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达到750公里;氢燃料电池低温启动温度达零下30℃,车辆整体适用范围基本达到传统车水平。预计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每年可产生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可与石油产业媲美,可见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的电动汽车起步较早,在乘用车领域应用得很好。相对而言,氢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而且耐低温,这些特性比较适合在物流车、跑长途的出租车或者公交车,还有作为城际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适合做商用车,这恰好与电动车形成互补。因此,对我国现阶段而言,从商用车领域率先推广氢能源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待今后条件成熟时再扩展到乘用车。同时,应不断深化认识,扩展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和范畴,在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应鼓励多元化示范,因地制宜扩展其在船舶、航空、建筑、化工、能源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目前,国家一系列政策规划都将氢能发展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包括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尽管如此,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两大主要困难:一是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制约瓶颈。关键材料尚未实现国产化,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以及炭纸等材料大都需要进口,且多数为国外所垄断,价格较高;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急需提升,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泵等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国家有关规划都从战略层面将氢能产业纳入其中,但尚未形成引领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