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80%,PM2.5浓度均值全省第一。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7月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1-6月,南京控霾、治水、净土三大战役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7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率80.8%,同比增加14.5个百分点;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0%,PM2.5均值为全省最优。水环境方面,全市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平均在Ⅲ类以上水平,优良比例为100%,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Ⅲ类以上水平达到100%,10个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
针对臭氧污染,南京市早在今年3月就出台《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方案》,部署30条措施从工业点源治理、移动源挖潜和面源精细化管理三个方面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截至目前已对全市936家涉VOCs 企业开展专项帮扶,125个年度VOCs重点治理项目和133个重点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项目大部分已完成。南钢、梅钢3台烧结机已完成改造并投入调试,南钢4台锅炉已完成脱硫改造。全市共布设微站点近700个,初步建成了全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
在治水方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各区成立了“水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办公室”,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每周会同河长办、水升办、攻坚办和责任部门共商和调度治水工作。
南京市还创新建立了市级考核体系,将所有不能稳定达标的市考入江河流全部纳入水环境区域补偿范围,用经济杠杆倒逼各区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围绕区域水环境整治强化联防联控,重点针对长江、石臼湖、滁河、胥河、句容河等跨区域河流,做好上下游联动监测、信息共享、应急保障等工作,从一城突破到一圈,推动跨界水体水质不断改善。同时,强化工业污水监管,对全市1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监管等方面开展核查。并加快治水工程建设。年度33个河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设计审查,30个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并开工。
李文青介绍,南京始终把排查环境安全隐患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日常开展针对危废的专项整治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全力维护环境安全。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净土保卫战是重要一环,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打赢净土保卫战就要以提升固废处置能力为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着力提升固废污染防治水平,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中有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固废、医废、实验室危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方面,我市加快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我市出台了《南京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现有江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北厂一期、高淳厂合计6500吨/天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推进江南二厂、江北厂二期、六合厂、溧水厂等项目建设,形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两主,三辅”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共规划建设6座餐厨处理厂,预计到“十四五”期末,餐厨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2500吨/天。
三季度蓝天目标:和臭氧“抢”10个优良天
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南京空气质量“第一杀手”。7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第三季度臭氧污染防治主要行动,7-9月南京将以更大力度攻坚臭氧污染,力争在7-9月增加10个优良天。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共超标35天,其中臭氧超标26天,占比74.3%。全市6项大气指标中,其余5项指标同比均明显下降,唯独O3不降反升。
“随着7月中旬梅雨季节结束,进入高温、少雨阶段,叠加复工复产等因素,预计臭氧管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据悉,下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臭氧30条”为抓手聚焦臭氧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持续强化“点位长”制和部门联动,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对每一项工作排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久久为功抓落实。
其次,攻坚3季度,多争优良天。在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各领域力度再加码、措施再加强,在完成“臭氧30条”措施基础上,再列出一批工程、措施及时实施,力争在7-9月增加10个优良天。对各板块、各街道强化空气质量月度考核,切实压实属地责任。
同时,7-9月,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执法百日攻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用监管传递压力、推动整改。利用大气热点网格监管平台、走航观测等科技手段,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排查,加快实施。
还要联防联控,精准应对,及时预警,强化污染上风向重点区域、企业、活性因子管控,加快实施江北新材料科技园VOCs综合整治,采取精准帮扶、精准管控、精准执法措施,实施有效应对,削峰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