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核电建设、核燃料产业发展等“高大上”话题。其实,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核农学的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据了解,目前,我国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已有800多个,占全球育种总数的四分之一;植物辐射诱变育成的水稻代表品种”浙辐802”,连续9年居全国常规水稻推广面积之首,累计种植面积1400万公顷,创造经济效益122亿元人民币……
日前,记者走进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我国核农学发展奠基人陈子元院士,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原理事长徐步进,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华跃进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了解我国核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历史与现状。
两个体系,展现中国核农学特色优势
“谈核色变”,老生常谈,但确实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阻隔在“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和公众之间。特别是当核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联系在一起,其产品“或多或少出现在餐桌上”时,必然会引发人们的特别关注甚而是疑虑。
这种疑虑主要源于人们对核技术应用的陌生。有人甚至直接望文生义,通过名称——植物辐射诱变育种、食品辐照加工,就联想到核辐射,进而担心受污染。
但事实上,“人类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辐射的环境中,我们周围的空气、土壤中都有辐射”,还不仅仅如此,“人本身就具有放射性。人是由碳组成的,而碳中的碳14元素就有放射性。”陈子元说,“这些都属于本底辐射,人类已经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这种低剂量的本底辐射。假如我们处于完全没有辐射的环境中,可能还无法适应。”
“就像噪音一样,一定分贝的噪音人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给你一个完全隔绝声音的地方,人就很难适应了。”华跃进补充道。
其实,这种辐射所产生的放射性之于农业,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辐射加工的放射性如同电灯,打开灯就亮了,关上灯就灭了,它是一种能量,一种物理现象,被辐照物体不会存在放射残留,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陈子元说。
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原子能和平利用列为五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其中就包括核工业、核农学、核医学等。此后,核农学“开篇立章”:建立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同位素实验室,并在各农业院校建立了农业生物物理或农业物理等专业,开始培养专业人才。
科研、人才培养几乎同步推进,为核农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国家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更进一步推动了核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核农学逐步形成了两个体系:一是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有核农学专业研究机构,业务上密切联系,形成了全国的科研体系;二是在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的牵头下,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原子能农学会,形成了学术交流体系。
“尤其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中国核农学得到了国家行业科研专项(农业)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两个体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实质性。这两个体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核农学的发展。”华跃进表示,“这两个体系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体现了中国核农学的特色和优势。”
诱变育种,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对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徐步进介绍说,就是人为给植物的种子或组织一定剂量的辐射,增加突变的机会,并从中选择优良突变,使其生殖繁育下去,为人类所用。
而我国之所以推进辐射诱变育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
一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作为“人多地少”的大国,我国更不可能忽视。
“上世纪70至90年代,辐射诱变育种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诱变育种的每亩地增产10~12%。”徐步进说。
“临危受命”的辐射诱变育种,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的产能,在缓解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在不断取得进展。
“产量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口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辐射诱变育种就可以改善粮食口感。近年来在这方面还研究开发了有特殊功能的粮食,以满足部分人群对特殊的需求,如高支链淀粉的‘宜糖米’受到不宜摄入和转化过多糖分的糖尿病人的欢迎,‘富锌米’成了婴幼儿的营养食物。”陈子元说,“核科技在农业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育种上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实践。”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和社会需求,辐射诱变育种成功实现了目标的转变,以解决“吃得饱”、“吃得好”和“吃出健康”的不同需求。
食品辐照加工,无可替代的方法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方便面调料、泡椒凤爪等几乎是常常“见面”的食品的包装上,就印有“辐照食品”的字眼,它们就这样或多或少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餐桌上的“伴侣”。可能正因为如此,也加剧了一部分人的担忧——食品辐照加工是否有放射性残留?
“辐照食品不是使放射性进入食品中,而是通过辐照杀灭微生物,从而减少食品受污染的机会。”徐步进说。
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食品辐照所用的放射源的射线能量不足以诱发二次放射,因为核反应需要达到一个阈值,低于这一阈值是不可能产生放射性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要通过辐照技术来加工。通常是无法通过高温或者化学方法灭菌的食品、药物等,采用辐照灭菌保鲜。以泡椒凤爪为例,从制成到入口,中间的流通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不采用辐照加工的话,稍微处理不当就会被细菌污染。“而如若使用双氧水、防腐剂等,那才会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华跃进说。
可见,现实的需求奠定了辐照加工“无可替代”的地位,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应用,自然提升着辐照加工的“价值”:它可以延迟成熟或生理生长、抑制发芽、延长货架期、除虫、灭菌及微生物控制、检疫病虫害控制、为病人提供无菌食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辐照加工同样有改善食物口感的优势。“我们曾经在美国做过一个实验,对汉堡中的肉进行辐照处理,发现照过的肉比没有照过的肉口感会更好一些。”华跃进说,“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比如酒,辐照过的就更好喝一些,一年的酒能达到5年陈酿酒的酒质,口感更加醇和香甜,因为适量的辐照加速了酒的醇化过程。”
辐照加工“不仅为农民增收,农产品增效,更重要的是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华跃进进一步说。
这是一个遥远而亲密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说,“谈核色变”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的记忆”,还因为有着“无法企及”的距离,但事实上,走进核农学就会发现,核技术应用就在人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亲密安全。
下一篇: A股延续上行势头 反弹力度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