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山股份及其控股股东中国建材同时发布公告称,为推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两公司之间将进行水泥业务板块的重组整合。天山股份拟以发行股份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收购中国建材水泥板块资产。
正在论证的标的资产包括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材水泥的股权以及中建材投资下属水泥资产,具体标的资产范围仍在论证中,尚未最终确定。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一事件意味着国内水泥行业头部企业的整合拉开序幕。如果上述标的资产收购完成,天山股份将成为国内销量和收入规模最大的水泥企业。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若完全收购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材水泥,以及中建材投资下属水泥资产,将为天山股份合计增加熟料产能约3.2亿吨/年,叠加公司本身3200多万吨/年产能,总产能将达3.5亿吨/年。
国内水泥业面临结构性调整
纵观国内水泥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多而分散的市场过渡到大而集中的市场。兼并重组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戏码其实一直都有在上演。
整体来看,1997年-2014年,伴随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大批基建项目的建设,我国水泥产量基本保持着相对高速且稳定的产能增长。
不过,快速增长之后,也带来了行业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问题。2015年开始,随着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以及需求萎缩,整个行业进入了产能调整阶段,产量呈下降趋势。14-18年间,国内水泥产量从峰值的24.8亿吨跌至了21.8亿吨。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水泥企业也开启了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的戏码。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据水泥大数据网统计数据显示,14-19年,国内产能Top10的企业集中度从不到40%提升至了超过50%。
全国水泥企业数量也从2015年的近3500家,减少到了2019年的约2800余家。国内头部的两家水泥大厂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便是上一轮收购中最大的玩家。
中国建材集团南方水泥公司并购了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数百家中大型水泥企业,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和企业整合的范例。
2015年,海螺水泥分三次取得了西部水泥的实控权,此后还收购了江西圣塔集团以及巢东水泥业务相关资产。
此外,一些区域性的龙头水泥企业,如华润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金隅水泥等也通过合并的方式,不仅是企业市占率和盈利能力获得提升,同时减轻了国内水泥企业同业竞争的压力。
2017年,国内建材行业,更是迎来了两家“巨无霸”企业的合并,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母公司吸收合并了中材集团,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建材企业。
供给侧改革后盈利水平获显著提升
由兼并重组带来的供给侧改革,使得行业公司整体秩序得到了改善,在控产以及产业链话语权上更加强势。在需求不景气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停产、限产,保证水泥价格弹性,提升利润。
以浙江省的水泥企业为例,2006年,全省1亿吨水泥产能,仅获得1亿元的行业利润,吨水泥仅有1元的行业平均利润,令各家企业苦不堪言。6年后,经过一番合并,全省全年产量虽仅有1.15亿吨,但却实现了利润总额34.6亿元。
2018年,随着水泥需求的逐步复苏,行业开始逐步恢复景气,全年水泥需求增速回升至3%。
2019年,去产能初见成效,行业协同强化,叠加房屋开工面积及投资全年增速稳定,水泥价格开始平稳上行,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高标水泥均价471元/吨,超2018年同期7元/吨,全年行业利润达1867亿元,创历史新高。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在供给侧改革方针的指导下,国内水泥行业便奠定了逐步上行的基础。据中国水泥网统计,2015-2019年全国水泥行业利润分别为329.7亿、518亿、877亿、1546亿、1867亿元,同比增幅为-58%、55%、94.41%、76.28%、19.60%。
行业并购仍会继续
“水泥是个周期性的大宗商品,受宏观经济影响极大,房子、基建项目多行业景气度就高;相关项目少行业需求就下去了。”有市场分析人士告诉新浪财经,要使得行业盈利能力波动较小,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强力的组织来把控生产和价格。
过往多而散乱的小企业生产模式,在控制生产成本,以及应对需求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时,很难把控和达成一致,由此催生的价格战会导致整个行业都受到冲击。
该分析人士表示,通过整合做大做强,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少数头部企业可以更容易形成秩序,把控产量,防止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国建材和天山股份的整合可能仅仅只是行业整合大幕的开启,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类似事件发生。”上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事实上,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支持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整合产权或经营权,优化产能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
上一篇: 派能科技力压宁德时代,有望蝉联全球前三
下一篇: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