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研究起草的《煤炭工业“十四五”装备制造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由速度向质量、由产品向品牌的三大转变,为煤炭工业提供强大的技术装备支撑。到2025年,“煤炭装备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力争跨入煤炭装备制造强国行列”。
作为产煤、用煤大国,我国的煤机装备制造及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煤机装备是煤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是煤炭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目前,我国已能够自主研制、生产适应不同煤矿的各类装备,产品种类齐全、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高端装备产能不足、生产集中度低、部分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并存。下一步如何突破?《征求意见稿》给出方向。
主要煤炭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从放炮采煤、人工装煤,到半机械化、以高档普采为代表的机械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采煤,我国煤炭装备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十三五”期间,不仅自主研发了8.8米超大采高综采智能成套技术装备、大断面快速掘锚成套装备等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装备,还实现与“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开采技术及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019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煤机企业资产总额2621.68亿元、总产值1513.78亿元。采煤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年制造能力,分别保持在1600台、2500台、10万架以上;煤机50强企业总产值达1167.7亿元,占规模以上煤机企业的77.14%。在追求规模的同时,目前已建成基本覆盖煤炭装备全产业链的制造企业,涵盖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及多个智能制造工厂、车间和生产线,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水平提升,“三机一架”等关键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以西煤机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为例,成套装备已在神东煤炭集团平稳运行8个月。以单日最高割煤22刀、日产6.55万吨、256天安全采煤1000万吨的成绩,打破该集团单个工作面用时最短、产量突破千万吨的记录。“连续8个月机电设备运行无故障,设备维护量与进口采煤机相差无几。”该集团上湾煤矿综采一队技术员张兴虎说。
装备水平的提升,为不同资源与地质条件的矿井开采带来更多机会。中煤集团装备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位于鄂尔多斯的中天合创门克庆煤矿,煤层埋藏深,且面临地压冲击、涌水量大等地质灾害。依托防冲控水精准智能化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综采设备可实施自动化控制及人工远程干预,由此建成国内首个深部冲击地压煤层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实现在深部矿井复杂条件下的智能化开采。
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结构待改善
成绩有目共睹,“短板”同时存在。《征求意见稿》称,我国煤炭装备的“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具体而言,“新基建”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大型关键与智能化装备、元器件、传感仪器和工业软件等国产化不足,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规范与关键技术标准不健全,设备可靠性、稳定性不足及寿命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同时,高端装备产能不足,中低端装备产能过剩,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随着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煤矿数量大幅度减少,造成煤炭装备市场萎缩和过度竞争。
“相比世界主要产煤国,我国煤矿资源开采条件是最复杂的,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矿井,地质条件、开采要求、操作习惯等差异较大。以采煤机为例,中型易做、难在两头,针对薄煤层或大采高的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水平仍有待提升。”西煤机公司研究院机械所所长赵书斐称。
另有业内人士坦言,我国在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等成套产品方面,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但不少重点产品的轴承、电控、密封件等关键元部件,可靠性差距较大,进而带来产品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等问题。“尤其在井下极限工况,一旦因此停工,带来的损失可能比维修本身还高。出于安全、效益等考量,部分关键、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这一行业现状进一步暴露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征求意见稿》直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发展缓慢,产业链、价值链协调互动不力,创新和科技研发平台尚不成熟,行业杰出企业家、领军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等。
赵书斐举例,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煤机装备质量,若性能不佳,很容易把设备做得非常重,造成极大浪费。“越是大型、高端的装备,越注重轻量化,对材料性能要求越高,仅靠装备企业难以突出。但目前,针对航空、汽车专用材料的研发较多,产业链对煤炭领域的关注不足。”
拟发展“2高5重”煤炭装备产业集群
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新基建”、推进智能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升级将是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征求意见稿》为煤机装备发展指明方向。
记者注意到,除了推进创新工程建设、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等“常规”措施,《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十四五”期间拟重点发展“2高5重”煤炭装备产业集群。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引导煤炭装备制造业在优势区域布局。其中,包括北京、上海两大高端制造企业集群,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5省的重点制造企业集群。
以此为载体,建设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先进制造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及技术工艺,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市场过度竞争,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促进供需联动、内外联动,及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联动,实现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还要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由于缺乏与目标市场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有效衔接,及国际化技术服务与支持能力不足,我国煤炭装备在外易出现“水土不服”,给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困难。下一阶段,需重视加强相关技术装备国际对标、加快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提高我国煤机装备国际影响力等工作。
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与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煤炭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推动煤炭装备制造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延伸。
上一篇: 胜利油田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驶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