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出的理念之一,且“绿色办奥”位居“四个办奥”理念之首。受绿色理念的影响,冬奥会所有新建场馆都采用了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
“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落实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在规划和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冬奥会赛后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说。实践表明,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理念给变革中的奥林匹克提供了“中国方案”。
时值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五周年、比赛场馆全面竣工之际,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部分场馆,近距离感受绿色冬奥。
最环保!
制冰技术,碳排放几乎为零
作为北京冬奥会新建场馆中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因为场馆外立面由3000多块曲面玻璃拼接而成,营造出22条高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好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在冰面上留下的轨迹,象征着“速度”“激情”,因此它有了另外一个浪漫的名字——“冰丝带”。
除建筑“设计范儿”十足外,该场馆在节能环保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提起冰丝带最大的亮点,“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国家速滑馆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自豪地告诉记者。
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它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说,“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适应多种群众性健身需求。赛后,场馆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这一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它可使整个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马进说,“这样制冷,不仅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近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
除高效、环保地制冰外,该场馆还能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在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马进说,相当于减少近3900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
最绿色!
高效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现场,这句颇具诗意的口号正成为现实。
该工程是世界上首个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把张家口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北京,助力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就在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已正式进入北京。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部分场馆年内即可利用绿电开展建设和运行,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使用“绿电”。
除外供“绿电”外,记者还看到,场馆敷设了大量光伏发电装置,并使用了大量的LED光源等方式,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据了解,仅仅这一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能力就达300kW,系统效率设定为80%,预计光伏系统首年发电量42万度。
由于冬奥会比赛是在冬季,场馆也充分考虑了供暖问题。“出于节能考虑,我们将充分利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同时,还将采用市政热力和空气源热泵进行供暖。”宋家峰告诉记者。
最节能!
雪车雪橇赛道加盖世界罕见遮阳棚
坐落于北京延庆的小海陀山中的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主要承担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
雪车雪橇赛道依山而建,落差超过120米,由于赛道位于阳坡,如何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冰面,成为一大难题。烈日炎炎,记者置身于赛道上,却感到丝丝凉意。“这条赛道是目前世界上首条整体加盖遮阳棚的赛道,设计主要是出于低碳节能方面的考虑。”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洲介绍,为减少这条高难度的赛道,建设者做出了许多创新性尝试。
李长洲说,在规划阶段,建设团队对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进行了勘测和综合考量,反复论证建设遮阳棚的效果和可行性。考虑到加盖顶棚可能会对冰面局部小环境产生影响,团队还专门研发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对环保数据进行采集、评估。“研究证明,遮阳棚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因素对冰面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赛道的能源损耗。”李长洲总结道,“这是延庆赛区最具挑战的赛道,为绿色场馆建设积累了经验。”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说:“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推进可持续性工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11月已获得第三方认证,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第一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本报记者 张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