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展”到“深化”,再到“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进入新阶段。
根据近日商务部印发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服务贸易创新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容,也明确提出要拓展新业态和新模式。
探索雁阵效应最大化
2016年,我国推出首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包括上海、海南等15个地区;2018年,试点进入深化阶段,增加北京和雄安新区,试点地区达到17个。
普华永道中国综合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于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范围由17个地区扩至28个,充分兼顾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纳入了合肥、乌鲁木齐、贵阳、昆明、西安、大连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服务贸易开放基础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他看来,此举意在充分挖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服务贸易资源禀赋,为服务贸易增长、稳外贸提供了新的区域支点。与此同时,此轮扩围充分结合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新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平台作用,为服务贸易集聚发展、稳外贸提供更有效的载体支点。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服务贸易限制指数的分析结果,2018年,在18个行业中,中国仅“建筑”一项的限制指数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余行业限制指数均高于世界平均值。
于勃认为,这反映出中国服务业开放程度总体来说仍然较低。
他提出,下一步建议扎实推进《总体方案》中有关全面探索扩大对外开放的试点任务和26项具体举措,尽快出台有关实施细则,并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压力测试载体的功能落到实处。
于勃建议,复制推广上海、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雁阵效应”。
在过去的几年里,试点地区在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创新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超过75%,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试点带动下,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6542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7850亿美元,年均增长4.7%。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6.7%,高于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和我国货物出口增速。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以及以旅行、运输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在服贸试点带动下,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势上扬,在稳外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服贸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总结出一批成功经验,基本形成了区域协同、错位发展格局,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更加显著。
作为第一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地区,上海在2016年印发了《上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18年又印发了《上海市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下称《试点方案》)。
《试点方案》提出目标,到2020年,上海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占本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加快构建“开放透明、价值提升、市场多元、区域联动、人才集聚”的服务贸易开放发展体系,全面打造“上海服务”品牌。
自2017年以来,上海的服务贸易总额规模就在全国排名第一,服务贸易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提高至3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5个百分点。官方数据还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916.4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302.2亿美元,服务进口614.3亿美元。
数字贸易是亮点
在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完善数字贸易政策,优化数字贸易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数字贸易管理和促进制度。
这也被视为此轮试点的一大亮点。
在于勃看来,新形势下,特别是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数字贸易等新兴服务出口将成为服务贸易新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将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更紧密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而跨境商业医疗保险、合作办学以及常态化防控下旅游、体育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将成为服务贸易的热点领域。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服务领域,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积极性将持续增强。”于勃说,2020年1~7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7.4%,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2.2%、57.6%、166.8%和15.6%。
他认为,《总体方案》不仅将进一步带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会为外资企业在华争取更多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WTO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到2%。
于勃提出,下一步,应充分利用中国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已积累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内容贸易并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的数字化水平;加速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离岸服务外包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进一步夯实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为“稳外贸”提供新支点。
为了补齐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上海市商务委通过“政产学研”联动,自2017年开始编制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运行指引报告,在提升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根据上海市的官方数据,在数字贸易领域,2018年共实现数字贸易进出口额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位居全国前列;在服务外包领域,2018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技术贸易领域,2018年技术贸易登记合同金额达到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在文化贸易领域,2018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量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2019年8月,上海市发布了全国首个省市级的《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提出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在第十七届上海软件贸易发展论坛上称,当前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软件贸易已逐步发展升级为数字贸易,并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的数字贸易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今年4月,上海市商务委专门发布了关于积极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的通知,提出要支持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行服务外贸合同在线办理、实行技术进出口合同无纸化登记等。
其中,将数字贸易企业纳入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畴,支持数字贸易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在线经济、非接触式经济等应用场景特点,开发智能系统、线上工具以及远程办公类应用,提供数据分析、安全监测和人员管理等服务解决方案。
上一篇: 全国首套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试运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