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89年刚到煤矿,井下掘进队的师傅对18岁的笔者说:“趁年轻,多学点技术!”笔者当时不以为然,井下“混”了五六年,连最起码的迎头炮眼布置也没学会。后来,笔者进科室搞文字材料,才发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些简单的井下知识都弄不明白,打电话向工友请教,遭到“嘲笑”:“几年的井你算白下了!”
也是因为工作原因,笔者经常参与一些职工代表或区(科)长座谈会。最近几年,大家普遍提到的一个话题是,“井下区队工程技术人员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除了矿上调剂补充,问及为啥不通过专业指导、导师带徒等方式自己培养技术骨干,答案是“不少职工不去学技术,懂得越多干得越多”!
眼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员工少跑腿,机器多干活,数据多跑路”成为必然,但“不学技术”的窘状却令笔者疑惑。
经过比较、总结分析,笔者把职工不去学技术的原因分成四大类型:职业波动型、迟疑观望型、精神压抑型、环境失落型。
一是职业波动型。近些年生产矿井管理层调整频繁,有的甚至两年不到,矿主要班子成员就调换一遍,职工“三天不上班,不知道谁当官”的调侃也从侧面表现出一种倾向:能混一个班就混一个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靠技术也不一定能吃上安稳饭。
二是迟疑观望型。有的单位在分配上更多地向工班长、区队长倾斜,有的技术工人机械式干工作,拼死拼活,加班加点才能收入四五千元,让周围新入职的职工主动提素质增本领的积极性降低,也让希望通过提高个人技能来增加收入的老职工产生错误认识——不可能靠技术吃好饭。
三是精神压抑型。很多井下单位仍然实行严格的计件考核机制,职工“升井—回家—下井”,三点一线除了干活就是吃饭睡觉,为了多挣点钱,加班加点,两头不见太阳,再就是谁的技术高,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势必会被推到“前台”,多出力多流汗。所以,慵懒的个别年轻职工不希望自己“有本事”。
四是环境失落型。井下区队技术工人的发展空间单一,虽然可以通过中高级职业鉴定,在一定年限内拿到数额不等的岗位津贴,但是职位晋升空间却非常有限,顶多是做个班长或者工长,想要上升到管理层真心不容易,所以这也注定了技术在年轻职工心中的地位不高。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则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企业中拥有“绝活”的“技术大拿”本来就不多,即使有这样的“大拿”存在,年龄往往也偏大,年轻的技术骨干偏少,导致技术传承断层现象严重,这就需要企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接续发展工作。
对此,笔者提几点建议。一是井下区队要围绕降本增效、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积极开展“五小”、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二是发挥职工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引领、示范、表率作用,推动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活动深入开展,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三是畅通一线技能人员职业通道,让工资不再与学历挂钩,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价值认同感,切实解决年轻职工“不想学”的问题。
笔者更想对“不去学技术”的职工说,煤炭经济正不断提升着“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更多联合重组的煤炭企业,正精神抖擞向着光明大道不断前行。作为从业者,既然当初选择了煤炭行业,就要投身其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假如你在一个单位掌握了一门甚至多门技艺,肯定能养家糊口,也一定能大有作为。
上一篇: 7月中国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速由负转正 同比增长0.1%
下一篇: 从德国实践看生物天然气的脱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