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层面关于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规划正逐步明朗。澎湃新闻19日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工信部等参与制定的《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已拟定完成,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发电企业、新能源企业、电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内的各方参与者都会参与意见讨论。“(出台)时间尽可能安排在年底,目前正在争取各个部委的支持。”一位参与行动计划子课题研究的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称。
19日,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援引参与意见讨论人士的说法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后,将选取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试点。
顾名思义,能源互联网是一种能源分享能像信息分享一样自由的开放互联对等模式。根据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军威的定义,能源互联网在于构造一种能源体系,使得能源能像互联网中的信息一样,任何合法主体都能够自由接入和分享。从控制角度看,在于通过信息和能源融合,实现信息主导、精准控制的能源体系。
尽管能源互联网概念自去年开始便受到市场持续热捧,但官方层面的“行动指南”直至今年下半年才逐步酝酿形成。在组织召开多次筹备座谈会之后,国家能源局于今年6月正式确立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此前能源局组织的预研课题包括能源互联网与能源革命、能源互联网的形态特征、关键技术与技术标准、主要目标与实施路径、政策保障机制、商业模式与市场机制、实施效益评估以及试点示范工程等方面。“预研课题不一定和行动计划完全一致,会根据地方意愿、实际条件、路径规划来综合考虑。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形成行动计划。”该人士称。
“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分为三方面,一是多能融合、多能协同的能源网络,第二块是信息物理的能源系统,第三块是创新模式的能源运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对澎湃新闻称,能源互联网的三重内涵关系密切,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多种能源协同的角度来实现能效最大化、清洁能源最优化的目的,就要涉及信息物理的能源系统。除此之外,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最大区别在于,能源互联网是以价值而非技术展示为出发点。除了社会价值外,还要考虑经济价值,给新的市场和产业提供支撑。
尽管此前业内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异议,但各方正在聚焦。无论是传统能源企业、新能源企业、新能源车企业、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能源互联网,抢占入口。以分布式微网、储能及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企业,以大数据分析、配电网自动化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及能源服务类企业的市场表现格外突出。
安信证券研报分析称,目前中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
“能源互联网分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能源生产、配送、消费模式的改革,第二个是能源体制市场改革。两条时间轴分别进行,看起来各不相关,但其实是紧密相关。”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对澎湃新闻称。电力改革、油气改革的顺利推进将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释放制度红利,反过来,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反向推动能源革命、撬动能源革命。
根据曹寅预测的能源互联网时间轴,2016年-2020年将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他对澎湃新闻称,未来五年将产生大量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及其它交通电气化的,基于智能电网、燃气管网大量建设的新的能源生产模式。2020年-2025年,能源互联网进入中级阶段,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普遍化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基于千万级别存量电动汽车的能源生产、配送和消费新模式形成。2025年-2035年,新的能源生产、配送、消费价值链将实现对老价值链的大规模取代。届时,电动汽车及其它电动交通工具将在产量和增量上取代燃油交通工具,储能普遍化,分布式能源网络开始与集中式能源网络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