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援引一项统计数据称,2016年,中国清洁能源弃风、弃光、弃水量约1100亿千瓦时,总量超过同年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也跌至196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其中,弃水问题较为常规,相对比例较小,但新能源弃风、弃光比例接近20%,的确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弃本质上是电力总体过剩的问题,而经济发展速度与体制决定了电力常出现过剩或者短缺状态。现阶段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电力相对过剩。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均用电水平还比较低,电力过剩不会是长期现象。水电站、火电站的使用周期都可达50年,新能源发电也有30年左右的周期,有几年低效率运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评价它们的效益也要从整周期着眼。“十三五”规划预计电力需求将按5%增长,按这个发展速度,通过适度调控,现在规模的电力过剩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弃现象会得到改善。
从总体上看,弃风、弃光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必须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持续培育,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中国的新能源制造业走在世界最前列,与10余年来政府大力投入和培育息息相关。新能源发电量多少关乎发电收益,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不能因此停滞。我们要看到,新能源产生了巨大的环境、经济效益,现阶段的消纳难题只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应以更长远的眼光来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火电发电小时数下降其实更多,因此过分在数量上强调“三弃”并不客观。2016年三弃电量虽然超过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但只是全国总用电量的1%强。估算2016年火电实际发电量与按历年最高小时数计算的理论可发电量之间的差距,这一数量甚至超过印度全国的发电量,如果单看数据,弃火现象更为严重。
相比不少国家,我国在水、风、光发电的消纳方面确实存在着客观困难。一方面,发电禀赋与用电需求逆向分布。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分布式发展限制因素较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低电价给予电网的操作空间很小。因此,想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是需要通过补贴制、配额制以及发电绿色证书等多种策略的有效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途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十三五”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可再生能源如何与化石能源协调共济,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全局统筹。
上一篇: 伍德麦肯兹:石油巨头们应该投资可再生能源
下一篇: 电力供需新阶段呼唤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