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自媒体,达人种草一站服务
人与机器的协同合作从来不是发明家们的主要课题,但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却在无意之间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76年,哈格里夫斯从一架踢倒的纺织机上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了珍妮纺纱机,使用者可以一手拉线,一手打纬,同时双脚蹬踩踏板提供动力,它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开端,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
当机器的能力在计算机科学的驱动下日益强大,这一问题也从幕后转到了台前。11月4日,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和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进行了一场世纪对话,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展开了讨论。
在这场被业界高度关注的对话中,二人表达了截然相反的观点。马克·雷波特认为,未来机器势必会取代人类,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周曦则认为,人工智能一定要为人所服务,让机器去延展人类的智慧。
人机协同:卓别林没有想到的事
20世纪初,在泰勒“科学管理原则”的影响下,机器成了工厂里最宝贵的生产资料,而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仅仅在于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1935年,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摩登时代》上映,以夸张的表演风格揭示了美国底层工人残酷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射出当时的人们对工业社会的担忧:人会不会沦为机器的奴隶?
当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向应用时,这样的担忧被进一步放大。1986年,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著作《风险社会》出版,指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人类制造出来的风险,而技术风险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类型。这一观点也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了质疑。
对此,周曦认为,这个问题的假设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工智能根本不具备取代人类的能力。“现在的技术远没有达到完美的阶段,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很难让人工智能向着真正的智慧化发展。”周曦坦言,当下的人工智能远没有达到取代人类的技术水准。
周曦指出,“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另外一条路——专家知识,我们要相信人的力量,与人结合。因为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下做出创造性的决定,但是机器一定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出决定。”
当然,周曦并不否认机器的优势,但他认为相较之下,最后有智慧的仍是人。只是,人的脑力始终受到自身体力、经验和时间的限制,人与机器的合作才能打破这一局限。因此人机协同才是人工智能行业未来的出路。
“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也按照人的逻辑层层递进,那它就成了人的良师益友,可以启发人类,帮助人类。” 周曦相信未来人与机器的关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的决策权依旧在人类的手中,双方配合以实现极致的效率,这就是人机协同的最终形态。
对此,马克·雷波特则持不同观点,“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类去做那些枯燥的、无聊的或是危险的工作,比如当疫情来临时,机器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选择。”马克·雷波特认为,未来机器势必会取代人类,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但是,如何界定“枯燥无聊”的工作,又如何解决机器替代这部分人后的就业问题,马克·雷波特并没有给出答案。
定位整体解决方案
相较于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之路不算平坦,这其中既有技术瓶颈期所带来的困难,也有在商业化探索上经历的困境。
2016年,360创始人周鸿祎曾在《商业周刊》上发文断言,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不会有商业模式的。现在看来,周鸿祎的话可谓是对错参半,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发展离不开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但以云从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也的确摸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的独立发展路径。
在周曦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局限在某一细分领域,更不应局限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上,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应用,这不仅是云从科技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是目前行业内达成的共识。
“资本市场希望能够先投未来掌握核心技术,甚至核心平台的公司,比如说早期投资AI四小龙等等。”周曦指出,人工智能行业的出路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并最终建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型应用。
实际上,以视觉识别起家的云从科技,业务范畴早已遍布各个领域。例如,在民航领域,云从科技打造了“飞凤平台”,为机场的安全保障、生产运行、旅客服务提供职场。在医疗领域,云从科技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建设全球第一家融合智慧就诊、智慧医疗、智慧安保、智慧楼宇于一身的智能化医院。
在这些跨行业、跨场景的平台型应用上,云从科技所倡导的人机协同的理念贯穿于其中,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诞生。
今年5月,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数字基建”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致力于构建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软硬件一体化的人机协同服务体系,这也标志着云从科技已蜕变为基于AI核心技术闭环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