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这里就将成为一片蓝色的光伏海洋。”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新能源集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骄傲地向记者描绘着公司水光风多能互补1000兆瓦光伏项目建成后的模样。此次水光风多能互补1000兆瓦项目分为一、二期各500兆瓦示范工程及100兆瓦实证基地20兆瓦储能项目。
此时,心系绿色能源梦的光伏人为了实现“6.30”发电目标,正在烈日罡风的塔拉滩上沐风桎雨,与质量为伴,争分夺秒同时间赛跑。
运筹帷幄,得啃“硬骨头”
“我们此次工程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同时采用倾角为33度的固定式支架和平单轴跟踪式系统,固定式支架安装方便,节省了工期;平单轴的优点是发电效率高,使得发电效益最大化,两者搭配使用,一举双得。”李辉在20兆瓦光伏储能施工现场进行介绍。
早在开工之前,集成公司就提前制定了完善细致的工期进度计划,以三级网络进度计划为体系,对各方面进度进行严格把控。同时,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组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成立HSEQ部门,为其设立“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将现场情况向总经理汇报,让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控制。对现场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入厂教育、三级教育、安全交底和安全考试。
自项目开工以来,就坚持按照《光伏电站施工质量工艺标准》管理规定进行对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人手一本的《工艺标准》是基本,熟记于心是要求,外化于行是境界。此外,集成公司对13家施工单位进行等同化管理,因人制宜,加强施工作业许可证和现场作业票管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劳务分包协议》,减少劳务纠纷,从而加快工程进度。
“我已经第四次是参与发电项目建设了,按理说在管理方面应该游刃有余了,但是今年不同于往年,任务重,投产规模大,冲刺‘6.30’难度很大!”李辉告诉记者的时候攥紧了拳头。
责任在肩,不做“和事佬”
记者见到电检公司共和光伏项目部经理芦彪的时候,他刚从升压站检查回来,正在抖去防风眼镜上的沙子。他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担任项目经理,早已是机电施工方面的行家里手。然而,今年的“6.30”发电目标让我们的“黑脸包公”有了压力。
面对巨大的施工压力,电检公司从以往固定的工作模式中跳出来,转换工作思路,找到了缩短工期的方法。首先,转移施工营地。升压站是机电安装的核心,汇集站是线路工程的重要体现。将现场作业人员的营地搬到了升压站和汇集站的中点位置,通过缩短工作路程,使得工作人员尽早赶到现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打破正常工作程序,用临时电源代替正常电源,对设备进行提前调试。最后,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增加人员的方式,凝心聚力完成机电安装工程。配有11辆吊车的卸货组负责所有子阵的组件、支架等相关设备等的接卸工作,为了使吊车不压车、不过夜,卸货组争分夺秒,创下有史以来接卸车数的最高峰96车。
“女儿每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都是忽悠她,说下个星期就回来了,有的时候去西宁开会,还可以回家吃饭,待不了多久又得回去了。”说起家人,铁面无私的芦彪语速慢了下来,神情也柔了起来。
团结一致,输送“生命力”
“我们就是塔拉滩上的搬运工,为‘6.30’发电目标如期完成提供有力保障。”物资公司综合产业项目部副经理衣云斌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
产业项目部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的队伍,40人承担着整个项目工程的物资上报、运送、管理工作。尤其在安装高峰期本来就相对有限的电缆、组件变得更加抢手,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项目部按照专业区分成立了5个小组:组件组、支架组、电缆组、设备组和起重作业组。各小组又有明确的分工,确保物资正常供应。一旦出现供货不及时的情况,项目部人员会及时与供货厂家沟通,全程跟踪。起重作业组尤为特殊,需要较好的起重作业技术,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在遇到交通堵塞的情况时,需要提前风险预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接卸货物。
每天早晨7点,项目组都会开班前会,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将安全风险点降到最低;晚上,不论忙到多晚,班后会也是雷打不动的进行,总结一天的工作,讲一讲可能遇到的习惯性违章,真正将安全理念铭记于心。当狂风大作的时候,项目部人员要对物资进行及时检查并固定,防止事故的发生。
“当核心组件送到现场时,他们就要保护这些重要物资,直到施工单位来领取做完出库后才能回去休息。至今,我们没有一次延误工期,没有一次损坏重要设备,没有一次拖工程进度的后腿。”物资公司生产项目部主任唐于明告诉记者。
公司敢为人先,创新性地让水电、光电、风电在共和光伏产业园“三结义”,扬长避短,让“三兄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带动能源创新热潮。漫天的花无声开在广袤的塔拉滩上,行走在这片戈壁滩上的黄河水电人,在新的征程上一路向前,无论路途多么坎坷,也无法停止我们追逐绿色能源梦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