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洁低碳能源的主力军,新能源必将肩负起更重大使命。但新能源的发展之路并非一路坦途。“项目建在哪里”的用地矛盾已经初露端倪,并将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而愈发凸显。如何破解“用地难”问题,不仅关系着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建设用地已从某一个产业的生存或发展问题,嬗变成为影响绿色发展进展的全局性问题。此事之重大和迫切,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毋庸讳言,在大规模开发的目标下,无论设计、施工还是后期运维,集中连片的平坦土地都是最佳选择。然而,作为可再生能源装机第一大国,大量适宜集中式光伏和风电项目建设的土地在早期开发的过程中已被广泛利用。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规划存在与土地生态功能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不畅的问题,新能源项目选址难、并网难的矛盾屡见不鲜。时至今日,用地矛盾的解决势在必行。但这绝非要求无原则、无限制地保证新能源项目建设用地。不管新能源开发需求如何迫切、用地问题如何棘手,“三线”都要坚决守住,绝不容有任何踩红线、破红线的错误想法。这是各方都需要严守的红线和底线,不容搞变通、开口子。
事实上,新能源产业早已具备在条件艰苦地区生存发展的经验和能力。在新能源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光伏、风电的装备制造能力、施工队伍和运维水平都已大幅跃升,练就了过硬本领,具备了远离“三线”、在资源条件复杂地区开辟新战线的能力。凭借这些进步,很多昔日里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土地如今已有成功开发的案例。
“三线”之外,有更广阔天地。新能源企业完全有能力拿出担当和勇气,在更偏远地区建设新能源。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中东部地区,则应将开发重点放在建筑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上。不求大、不贪快,能啃硬骨头,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远离“三线”,或许更能走近市场中央。
对地方主管部门而言,努力为新能源开发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不仅利于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创造双赢甚至多赢的理想局面。特别是对于农业光伏、渔光互补等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更要综合考量、合理施政,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对审批标准不一、流程冗长、政策波动频繁等问题,则绝对不能再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不该再以保护耕地、生态资源为借口,施行“一刀切”的高压政策,致使原本合理的光伏、风电项目夭折。这种有损当地经济发展、破坏地方商业生态的行为,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地方政府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用地规划,实现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能源的开发预留适当空间。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全国性的土地政策只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具体到不同地区,面临的土地问题和项目开发条件千差万别,因地施策方能实事求是。
人心齐,泰山移。破解用地难题虽非易事,但只要行业企业和主管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能源项目就一定能找到落脚之地、找到大发展之地。
上一篇: 辽宁北票市签约5GW风光储项目 华能、中能建等参与
下一篇: 华能广西百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