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能源运输主枢纽港,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股份公司积极探索生产运输组织方式,在国内首创港口、铁路、海事、引航等部门和单位合署办公模式,使在港货物周转速度大幅提升,北煤南运大通道更加通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众所周知,港口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在港货物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个物流链运转的速度。秦皇岛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现有煤炭生产泊位23个(含两个试运行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1.9455亿吨,承担着我国北方山西、陕西及内蒙古西部煤炭的输出任务,以供应上海、广东等南方八省市需求,年煤炭下水量占北煤南运下水总量的40%左右,对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发电用煤和其它行业用煤的拉动下,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12%。在此情况下,如何更大限度地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加快货物周转成为河北港口集团和秦皇岛港人思考的问题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在不断挖潜过程中,秦皇岛港生产业务人员发现,由于铁路部门不能及时了解用户对煤种的需求,时常形成装运煤种不对路,大量煤炭滞留港口而船方急需煤种又缺失的状况,影响了整个煤炭供应链的作业效率。为改变这种情况,秦皇岛港与太原铁路局决定尝试改变作业调度指挥形式,在大秦线终点——柳村南站设置联合办公地,港口调度人员进驻铁路办公,随时将货主用户需要的煤种信息提交给铁路,使铁路调度员非常直观地了解港口对煤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时调整发车计划。同时,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联合办公地配备了连接铁路货运调度和港口作业调度的通信指挥系统,通过无线电和可视设备将铁路发车、到站和港口作业等情况实时呈现,实现路港作业的信息互通。这种面对面沟通、零时间差的信息互换,使得路港作业融为一体,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2012年3月秦皇岛港引航公司的进驻,秦皇岛港开创的合署办公模式进一步完善,港口运输作业链条无缝衔接再度升级。秦皇岛港竭力为各进驻单位提供必要的办公硬件设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进驻人员工作生活需要。以此为平台,秦皇岛港形成了从煤炭装车、调进、卸车、堆存、装船以及船舶走靠作业一系列生产流程的一体化管控。同时,实现了与铁路、相关口岸部门、航运及货主用户之间信息的无缝对接,整个运输作业链条信息共享、统一调度的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也促进了整个煤炭运输系统安全生产。秦皇岛港煤炭运输生产连年创新高,并于2011年创下了2.53亿吨的峰值,也创出了昼夜卸车10741车、装船88.5万吨;单月卸车2328万吨、装船2289万吨等纪录。
秦港股份公司业务部调度计划科科长张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秦皇岛港煤三、四、五期平均装船效率为2275吨/小时,每天使用港前待泊区进港的船舶6艘次左右,每艘次可节省时间2小时,一天可多装船3万吨,这样下来,秦皇岛港年吞吐量可增加1000万吨左右。
船舶拖带公司也因等船时间缩短,无须返回拖轮码头,减少了拖轮往返作业距离,平均每天可节约燃油360公斤;同时又因拖轮送引水员到待泊区的距离,比以传统方式送引水员到锚地登轮缩短10海里,也节约了燃油耗费。这样下来,每年可至少节约燃油177.5吨、成本142万元,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港区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