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公司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两个新项目。据悉,这两个新项目旨在减少其在华生产制造合作伙伴的碳足迹。到2020年,新项目将帮助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逾2000万吨,相当于近400万辆客运汽车停驶一年。
碳足迹是指由一个经营主体或者一个事件、一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LAC)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轨迹。与碳足迹相关的碳标签,则是将碳足迹在产品的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越多,标注在碳标签上的数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碳标签影响深远
核算标准需统一
针对碳的定价制度尚难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短期内也不可能在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建立和完善起来。因而,西方国家鼓励私人碳标签计划的建立和施行,让企业为消费品标明碳足迹信息。这样就能在鼓励公司选择更有效供应链的同时,引导消费者选择碳足迹更少的产品。欧美许多企业都对碳标签标注展开了诸多尝试。
目前,在全球建立私人碳标签系统的任务已初步完成,一些公共和非政府主导的碳标签正在使用,但仍需有一个组织将各私人碳标签系统联合起来。全球化、系统化是碳标签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将繁多的参考标准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国际通行标准。
碳标签被选为一种制度性工具有其深刻原因。研究表明,碳标签对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的购物行为影响最大,而这些女性正是家庭购买商品的主力军。也就是说,碳标签能够有效引导社会向更低碳的产品倾斜,有利于减少整个社会的碳足迹。就贸易系统而言,如果足够多的消费者要求标注碳标签,商家将不得不做出积极回应以迎合消费者。从这一角度来说,碳标签将对贸易系统形成有利冲击。
然而,国际上现行的主要碳标签标准均由各企业或非政府组织建立,私人标准之间不相容的条款极易导致各自的碳标签较难在全球流通,使贸易各方在国际贸易中产生冲突。而不同生产商评估标准中的产品系统边界划分、数据质量、分配原则、简化原则、使用阶段和废弃阶段的数据处理等均有所不同,使贸易各方无法对LAC方法的科学性做出判断,无法保证碳标签数据真实有效。碳标签的运用也会在国际贸易中引发不平等的贸易歧视政策,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醉翁之意不在酒
西方主导有深意
目前,碳标签的发展完全由发达国家主导,而西方国家积极推动碳标签计划绝非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或建立一个低碳世界。他们在推进碳标签计划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诸如征收碳关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等计划。从这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并保护本国贸易竞争力,才是发达国家主导诸多碳计划的根本目的。而碳标签计划只是其诸多碳计划中的一部分,可以为未来征收碳关税提供税基依据,也可以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交易标的和筹码。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与碳税和其他强制规定相比,自愿的碳标签制度无疑是一种更有吸引力的贸易措施。但是,在需要测定碳排放量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发展中国家在出口方面将面临更大困难。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海运路线更长,势必会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而且,碳足迹核查需要企业和政府支付高额研发成本及其他机会成本,这也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为了减轻这种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探寻碳足迹核查的新方法,减少核查成本,并积极参与国际碳标签制度的建立。
未来面临碳壁垒
顺势而为促转型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碳标签的推广和应用是大势所趋,今后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在相关产品或服务上加注碳标签,显示其碳足迹信息。这对于出口量大又因缺乏资金、无法立即获得先进减排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碳排放大国来说,无疑是一种隐性贸易壁垒。
碳标签制度意味着碳排放成本最终以价格体现在产品上,这将使中国外贸产品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世界银行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将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可能因此下滑21%。
碳标签的背后是碳排放技术水平的体现。碳标签成为国际化标准,客观上要求产品生产企业有完备的技术,以准确测度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成本。
中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比较多,且技术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冲破碳标签制约的根本在于技术,但资金的普遍短缺又使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先进技术。而且,要给商品标注碳标签,不菲的申请价格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来说也是难以承担的。对于在微利中挣扎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若将标注碳标签作为合法入市的门槛,企业就必须进行碳足迹核查,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负担可能直接压垮企业。
另外,美国等国家的贸易规定不仅略微超过WTO的贸易税收上限,更有部分带有歧视性的限制条款,如对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任务的国家(如中国)或者对含碳排放相关的补贴性质的产品征收碳税等,这将直接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带来较大冲击。一些贸易限制如美国限定以煤炭为能源提炼的钢材进口数量,则间接对中国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客观上要求中国加快以能源结构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和改革进度。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货物贸易出口国,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碳标签风行的世界,一方面积极应对隐性贸易壁垒,维持中国的对外贸易地位,另一方面顺应低碳经济之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大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2009年10月,国家环保部宣布实施产品碳足迹计划,鼓励企业自愿参与碳足迹评价,为符合标准的产品加贴低碳标签。部分食品、纺织行业也开始积极实施推进碳标签。
碳标签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压力与机遇并存。中国现阶段的碳标签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时间方法上都有局限性,建议应首先开展实际试点工作。我国应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在政府、学术界、媒体、民间组织等多个层面开展多边、双边交流,加强政府间信任,提高合作水平。重点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强化中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话语权,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减少贸易摩擦。
(作者:柳明,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助理教授;刘学新,在国家海关总署任职)
上一篇: 美元自高位回落 油价下跌“刹车”
下一篇: 10月大秦线货物运输量减少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