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燃”、“失速”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绕不开的安全话题,而近期由于新势力品牌的车型状况频发,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未上牌的理想ONE前机舱莫名“冒烟”;国产特斯拉ModeModel 3在行驶中骤然失去动力;另有媒体报道,一辆新能源汽车在撞向护栏后尾部瞬间出现冒烟起火,仅仅几分钟就蔓延至全车燃烧…
纵观网上此类消息并不少,导致那些已经购买了新能源车型的用户也不由的质疑起当初购车时的选择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车子的安全问题,俨然成为了射向新势力车企的一支利箭,这可以说是每个新势力车企都要面对的考验。
那么,我们再来一波灵魂拷问,造车新势力的车子问题出在哪?为什么会自燃、失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汽车行业亦是如此。
而对于部分PPT造车势力车企所信奉的“金钱至上”理念,在现实中并不太好使。因为造车这事儿并不是砸钱堆料就可以搞定的,还需要技术积累和时间沉淀;而车辆的安全性更是不能容有丁点马虎,长时间远距离去验证车子的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那些认为OTA远程升级就可以缩短开发周期的新势力车企,迟早会为自己这种“弯道超车”所带来的质量问题买单。
那么既然说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电池安全性是始终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
其实电动车电池安全问题背后映射的是整个市场的杂乱现象,各大车企为了尽早让电动车下线,采用降低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这势必会造成整体工艺不达标,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位,电池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目前市面上车企为了增加续航,获得更多的数据优势,大多使用的是能量密度高、热稳定性较差的三元锂电池。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电动车在遭遇碰撞、电池短路或尖锐物体刺穿等情况时,容易诱发电池的热失控,并引燃电池包,继而出现车辆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更有车企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电动车续航焦虑,在一辆车上既装有电动机还载有内燃机,油箱和电池并存,名曰增程式,颇有投机取巧之嫌,却忽略了车辆安全风险也成为了“燃油车+纯电车”的累积概率,剑走偏锋实属“偏”了。
就拿近期理想 ONE“冒烟”的事儿来说,从图中可以看到起火位置在前部引擎舱,而不是电池板,理想汽车官方给出的回应是车辆冒烟和电池系统没有关系。针对此次自燃事件,目前媒体猜测疑似有两个原因:
1. 理想ONE作为一台增程车,搭载的东安1.2T发动机不仅技术过旧,热效率低,高负荷充电时的NVH也不理想,再加上在狭小的机舱内还有一套高压电控单元,发热量翻倍,小排量涡轮发动机散热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热量过高导致自燃。
2. 冒烟时伴有两三声燃爆,所以有可能是电控系统中间出了问题,导致短路和升温,最后起火。由于是密封的,所以高压气体泄出会有声响,而高压油泵由于压力过大,会把燃油喷射到机舱内,一旦进入排气高温表面,就会迅速引发燃烧,冒出大量燃烟。
车企踏踏实实研究电池,一步一个脚印不好么?就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采用了磷酸铁锂作为电池正极材料,并克服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的缺点,增加了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实用寿命。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更是在发布会上表示,“刀片电池”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
当然,“刀片电池”的可靠性,后续还需要消费市场的检验。但是去正视问题、消除隐患,总能给人带来强大的自信。
整车设计布局的合理性
除了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外,整车设计的合理性也极为重要。
设计时的缺陷性往往也会给车辆带来安全隐患,比如说低压线束、接插件选型、热源附件材料的选用,又或者油路、电路的布局是否合理,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摸索出来。
诚然,汽车是个复杂事物,需要长时间的行驶数据积累,仅靠着一腔热血是造不出来的。
如理想ONE的设计布局,就曾有人提出质疑:“设计存有隐患,自燃风险大”,并指出了理想ONE引擎舱中有400V纯电线路过于靠近油路,这种设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汽油是挥发性很强的液体,燃点极低。
而两者在同一密闭舱里,这种设计引发安全事故的几率非常大。
此外,特斯拉Model 3车型的状况亦是如此。近期有部分车主表示,自己在开车行驶的路上,车辆出现电机故障失速骤停,险些造成交通事故。后来经过官方检验后给出的结论是由于后电机某晶体管损坏导致的故障,需要更换整个后电机,且需要重新修改车辆行驶证上的“发动机号”。
这也导致不少车主吐槽,当特斯拉的韭菜也认命了,但让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高速路上赌车辆趴窝骤停的概率,这样的玩法实在是“叫不起”。
写在最后:
其实作为新势力车企而言,一个比较新的产品,本应给予更严格的测试和市场导入流程的。
汽车外观做得再前卫、内饰设计得再精致、车联网再炫酷,都不如在设计生产时多一丝严谨、多一次尝试,降低车辆的安全隐患来得实在。
而走一些弯路是在所难免的,这需要消费者给予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但话又说回来,这并不代表车企可以交付给消费者的是一个“半成熟作品”,让用户帮忙检验找BUG,这就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