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1年6月,中德两国总理签署并发布了《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而2020年是中德电动汽车合作的第十年。作为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主要活动之一,9月28日,中德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合作论坛如期举行,双方合作的丰硕成果,以及中德两国汽车厂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一一展现。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德新能源汽车合作的10年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提出了未来中德合作的四点建议:加强政策协同、布局前瞻技术、深化产业合作、挖掘新型领域。
就像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Hildegard Mueller所说的那样:“德国和中国的汽车行业一直坚定地致力于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气候保护、化石燃料的日益短缺,以及对移动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都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和可替代的汽车驱动系统。”
她透露,为了实现欧洲碳减排目标,到2023年,德国整车制造商将把电动汽车产品系列增加三倍,达到150多款电动车型;到2024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将投资约500亿欧元,即4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可替代的动力系统的开发。
“世界上1/3的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专利来自德国,这表明了德国汽车工业在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德国整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生产了40万辆电动乘用车,其中近一半是在德国本地工厂生产的,这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动汽车生产国。”她说。
作为德国车企的代表之一,大众汽车集团的举动似乎印证了Mueller的说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成员冯思翰表示,到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将携手合资企业伙伴在中国投资150亿欧元,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乐也颇为看好中德两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他指出,今年8月,德国新能源车销量为33203辆,同比增长308%,而中国为109000辆,同比增长43.7%。“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决于需求侧的政策,地方政策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高乐表示。
在电动汽车领域,过去数年,中国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在不断增多。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兴初在会议上指出,江淮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密切,合资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制造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的关键。”冯思翰强调,为此,大众将加强与宁德时代、万象123等本土电池厂商的合作,而其与国轩高科的合作覆盖电池全价值链。另外,去年7月,江淮、大众汽车集团、一汽集团、星星充电共同组建了充电桩企业开迈斯。冯思翰在会上透露,开迈斯计划到2020年底,在全国16个城市布局255座充电站、1800根充电桩。
再看宝马与长城汽车。高乐透露,双方以50:50的合资方式成立的光束汽车在张家港刚刚奠基,未来将向中国和全世界供应电动版MINI。
除了电动汽车外,鉴于智能网联技术在中国发展迅猛,中德企业在该领域也加深了合作。例如,去年5月,江淮、大众汽车集团与合肥市签署协议,助力合肥打造智慧城市项目。
至于与大众汽车集团联系密切的上汽集团,也在智能网联领域发力。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一方面指出,上汽集团致力于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出行生活,坚定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上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祖似杰表示,为了更好实现中德汽车产业的互动合作,上汽集团提出几点倡议,一是加快新能源技术协同,整合资源,摊薄开发费用;二是加强智能网联优势互补,共享相关资源;三是加深产品创新体系协作,打造汽车产业新生态,并在数字化、新零售、换电模式、电池梯度利用、移动出行服务等新兴领域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