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八项战略对策中,"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等明确指明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深深烙印着"中国制造"的客车制造业来说,如何适应道路运输市场需求,让每一款产品最大程度满足运营需求,接上市场"地气",正在成为推动其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和助力。
当前,如何客观评价国内客车制造技术现状?在客车制造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的进程中,客车、客运行业上下游如何紧密配合?从海格客车、苏汽集团这对合作伙伴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海格纯电动大巴交付苏汽集团
车桥等技术短板亟需补上
"近十余年来,我国客车制造技术有了巨大提升,而技术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零部件。"苏汽集团机务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卢汉成认为。与客车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卢汉成是行业当之无愧的专家,他的体会是:"在道路运输企业、国内客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客车产业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
他介绍,以变速箱来说,以前国产客车产品行驶里程1.2至1.5万公里就必须进行二级维护,如今已经延长到3至4万公里。而对于客车的"心脏"--发动机,这一变化更为明显。随着美国康明斯等国际领先技术被引进,潍柴、玉柴等国产发动机有了显著的提升,如今基本都能做到行驶20万至30万公里无大修,部分精品发动机甚至实现了百万公里无大修。
海格易管车
正是在客车厂家不断提升制造技术和工艺的背景下,加上道路运输企业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提升,客车的维护周期、使用寿命大为提高。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行业标准的更新速度略为滞后。卢汉成认为,确定二级维护周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更多地听取运营企业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
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制造技术进步令人欣喜之外,卢汉成也对当前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短板一语中的:"车桥技术发展仍比较滞后,国内高端客运市场大多选择美驰车桥、中高端客流市场则集中在方盛车桥、汉德车桥等品牌,低端市场车桥品牌更是玲琅满目,但因核心技术的缺乏,国产车桥品牌品质的短板制约了车辆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这正是"木桶效应"的一个生动体现。他认为,无论客运市场需求如何变化,稳定性都是客运企业对车辆的首要要求,因此,生产性能良好的车桥是当前客车行业亟需攻克的难题。
客车产业作为汽车产业的一个分支,其产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制于相关零部件水平,以海格客车为主的知名客车品牌,多年来一直联手苏汽集团等运营企业,广开言路、大胆创新,通过联手产业上下游企业,升级"点单式"采购模式,寻找精品车型的最佳组合。
技术创新越来越受鼓励
当前,哪些因素制约着客车制造企业的技术提升?浸淫客运机务工作几十年的卢汉成有自己的分析。"一是材料,二是加工工艺,三是结构设计。"
"材料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钢材质量为例,我国生产的条纹钢、特种钢目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车辆制造企业品质升级的需求;对国内客车产业来说,加工工艺水平的高低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以海格客车等一线品牌为例,他们当前的加工工艺领先二三线品牌至少10年;结构设计水平的高低是未来中国客车产业能走多远的关键。"卢汉成说。
思维的转变决定着客车制造业格局的转变。近20年来,我国客车制造经历了合资引进和模仿制造的两个阶段,如今正在走向技术创新的全新征程。当前,海格客车等国内主流客车品牌,正加大研发投入,踏踏实实走技术创新之路。
"无论是法律保护还是市场反馈,今天的市场氛围都在鼓励客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卢汉成认为,市场的真实检验和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加强,使得客车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得到正向激励。
以新能源车为例,数年前,一些三四线客车品牌为获得地方补贴,将技术并不成熟的新能源客车仓促投向市场,很快就被市场抛弃。与此相反,以海格客车为代表的主流客车制造企业在机遇面前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因此,一定意义上说,2014年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应用元年",正是客车制造行业技术创新结出的硕果。
以海格客车新能源精品车型海格KLQ6129GHEV为例,为了让这款车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海格客车深入运营企业,牵手苏汽集团等知名品牌共同开发,通过多次技术升级,整合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资源,目前已实现了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最优组合。
正是得益于牵手苏汽集团等运营企业,海格客车为行业树立了全新的双赢标杆,实现了新能源产品的"弯道超车"。2014年,海格客车销售25615辆,销售额超过100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其中新能源客车的销售额约20亿元,销量超过2000辆。
从销售主导到品质主导
实现客车"中国制造2025",除了客车企业的主动努力,也有道路运输企业的一份责任。近年来,正是客车、客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紧密配合,使得客车产品不断提升品质。
车联网系统在客车产品上的快速推广,是"互联网+"在传统客车制造业的典型应用。以海格客车G-BOS智慧运营系统为例,海格客车这套车联网系统得到了客运企业的广泛认可。卢汉成介绍,海格客车G-BOS系统的数字建模准确收集驾驶细节,帮助苏汽集团解决了驾驶员管理的"老大难"问题;系统实时传递的运营数据,更是在客运安全二级监控上功不可没。
这样的应用效果建立在客车企业和客运企业双方的紧密合作上。长期以来,苏汽集团机务部门与苏州金龙技术部、品管部及时交流产品应用效果,探讨优化方案,一步步将G-BOS系统推向成熟。据介绍,下一步,海格客车还将在苏汽集团的协助下完善燃气客车的能耗精细化分析功能。
卢汉成介绍,长期以来,苏汽集团车辆选型以品质为导向,这也倒逼客车企业造车时集合应用国内技术领先的零部件品牌。"潍柴、玉柴发动机,綦江变速箱,方盛车桥,米其林轮胎等等。"海格KLQ6122车型是卢汉成认可的客车精品车型中的代表之一。
据透露,眼下苏汽集团与海格客车联手打造的全新精品车型产品--"苏州好行"已呼之欲出。
据了解,这是苏汽集团为开发苏州本地旅游市场量身定制的一款特别车型。在苏汽集团的需求选项中,这款车型既要有新能源车的节能环保,又要有公交车型的便捷,更要有公路客车的品质,还要有旅游客车的时尚舒适。
尽管要求高,研发时间只有半年左右,海格客车仍然接下了这项特殊任务。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组建投入精锐的研发力量,是为了打造出一个不仅仅应用于苏州市场的精品车型。
在客运、客车产业链中,一个简单而清晰的逻辑链条正在有力地运行:客运市场的变化推动客运企业调整车型应用,客车制造企业紧密呼应客运企业的需求,二者的合作推动客车技术进步。
换言之,从销售主导走向品质主导,客运企业和客车制造企业的合作正走向良性循环,推动中国客车制造走上持续的科技创新之路。
上一篇: 广东深圳新能源公交车 数量全球第一
下一篇: 江苏苏州高新区公交增31辆“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