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些年来,我市在公交出行方面的舒适度大为增强。没错,从2014年3月启动“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以来,我市在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加大了投入,公交都市范显现。那究竟有哪些变化?
2017年10月23日,代表世界最先进智能交通运输技术的,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正式上路开跑。智轨列车可作为一线城市大运轨道交通的补充,也可作为二三线城市的客运主体,还能承担新区到新区、中心到旅游区等特点线路的运输,并能与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充分结合,打造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解决现代化城市交通运输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式。
“公交都市”是为应对小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交通战略,已成为全球大都市发展的方向。对照“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的创建标准,今年我市将启动投资15亿元,全长30公里的新华路和建设路的BRT项目建设。以让“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等硬性指标达标,真正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在传统公交方面,针对公共交通乘车一卡通使用率指标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况,将原先投币、刷卡均为1元的“一元票价制”,调整为投币2元,刷卡5折优惠的“二元票价制”,公共交通乘车一卡通使用率随即由原来的18%上升到了80%。同时,对老弱病残幼仍实行票务、乘车的关爱机制。
针对“在示范城市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要求,我市年平均优化调整公交线网34次,新增公交线路10条,达到了77条。到2017年底,我市基本完成了城区周边20公里区域内公交一体化改造,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95%。在公交站场用建设上,我市公交车站场用地21.17万平方米,完成236个站点建设,主城区中心区设置率达到了39.%。在绿色出行方面,我市也推进了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到2017年底,新能源车辆从2009年的634辆增长至1113辆,绿色车辆占比100%,增长率为75%,“万人公交拥有量”达14台。
公交综合枢纽站建设初见成效
同时,为改善公交通行路况,结合“交通畅通”行动的实施,我市正在按照计划拉通一批骨干道路、园区道路和“断头路”,公交综合枢纽站建设初见成效。5年来,我市还对“应用系统建设”和“机房基础建设”及“支撑系统建设”进行了完善,对相关地方性法规进行了研究。
公交都市创建:交通运输部专家来株指导创建
“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上面这样的创建效果,仅是我市“公交都市”创建的一小部分。那我市相关工作是否达到“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要求,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呢?3月14日,交通运输部的相关专家就来到株洲,为我市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公交都市”创建发展考核指标有33项。其中: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城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示范城市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公共电汽车运行速度明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的乘客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共汽电车交通责任事故年均死亡率控制在4.5人/万标台以内;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等。
33项创建考核指标总分为1000分,850分以上即为成功创建。在公交都市创建座谈会上,市创建办介绍说,目前我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33项指标,已有17项全面达标。工作呈现出“规划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善、装备更加先进、线路更加优化、服务更加到位”等5大特点。但像“公共汽电车进场率、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等指标仍存短板。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市创建办将围绕考核指标一一改进。
经过实际调研,交通运输部相关专家首先原则同意,株洲原定2018年底验收时间延长至2019年,同时对相关奖金问题也表示会继续予以安排。
李良华说,公交都市具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比例,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高效的城市通综合管理”特点。一个城市创建成功后,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他们希望株洲要只争朝夕,把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做出带头示范,让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市创建办也表示,我市一定会按照交通运输部提出的相关要求一一改进,力争一举成功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