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途战略”是一汽自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或许,“蓝途战略”只是一个呈现给外界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内涵则是徐建一不断重复强调的体系能力。
在新能源狂潮中,把握一种什么样的节奏才是最合适的?这或许能够影响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几十年的命运。
中国一汽集团的答案是:“蓝途战略”。“‘蓝’就是蓝天,无污染,为什么提出一个‘途’呢,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征程,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中国一汽董事长徐建一这样解释“蓝途战略”的命名。
“自身情况的判定是很重要的。”徐建一对一汽的判断是,未来“十二五”期间,一汽体系的90%以上要有竞争力。他不再谈销售多少万辆,也不再像外界一样关注销售收入,在他看来,一切没有体系能力来得重要。
于是,我们很难看到一汽有花哨或者制造噱头的举动,但这也绝不意味着一汽没有任何动作。2010年北京车展上,一汽发布了自主品牌战略,2011年上海车展,一汽发布了“蓝途战略”。徐建一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晰,我们也逐渐看到一个从务实转向“激进”的一汽。
在一汽“蓝途战略”中,一汽新能源的战略选择成为外界的一个关注点。新能源一直是整个行业的关注点,而盲从也成为了行业内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如何冷静判断自身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自身出发的徐建一却恰好踩在了点上:将于7月份发布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中,混合动力成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而在此之前,电动车被认为是主流方向。一汽的方案正是:传统动力节能与混合动力、纯电动相结合的路线。
这或许并不完全是一个巧合。背后,是一汽自身体系的积累,此次一汽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将助力其在今后占据明显的先发优势。
新能源需“自主”
新能源对于一汽来说,并不是刚刚着手的事物。
从1998年国家提出“863”项目时,以一汽为龙头的汽车业就已经开始攻关新能源的各项技术。因此,现在的一汽,关注的层面是“自主的新能源”,而非一个组装品。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仅在产品研发方面一汽就已经投入了12亿元,这并不包括能力建设的费用。一汽对新能源的重视可见一斑。
一汽的“蓝途战略”是全面而深入的。首先,一汽将打造新能源车平台,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加上电池这么简单,整车平台将带来变革;其次,一汽将电池、控制系统、电机等全部纳入到自己的研发体系之中。
和徐建一谈新能源就会发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主控”。譬如“新能源整车技术集成,肯定是在整车厂做”、“电池、控制系、电机这些技术也应该是整车厂自主做”、“今后车企竞争的就是自制件”这样的自主情结,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汽在新能源方面的走向。
徐建一告诉记者:“如果你不做电池也不做电机,就等于整车厂不做心脏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国家技术政策的方向导向上和技术路线选择上,和每一个企业在生产布局上都面临重大的抉择。”
如他所言,如果这些核心零部件都靠几个供应商来提供,那么整车厂之间的竞争将仅停留在造型上,而事实上,今后车企之间的竞争恰恰是自主、差异化的竞争。
无疑,一汽要在这些层面逐个突破,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方方面面都在做。”看似低调的徐建一,事实上也是个“技术狂”,他还透露一汽已经在长春进行电池方面试验:“目前的问题就是突破不了低温,我们长春示范就有问题,电池到零下20度就不好用了。”
经过如此积淀的一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我们一汽做得比较好是什么呢?混合动力。”徐建一强调,一汽在混合动力方面的优势源于“863计划”,一汽攻关的正是混合动力。
目前,一汽已经投入运行400辆混合动力客车,节能大概是30%,碳排放下降25%;轿车走强混路线,节油率和普锐斯相近,可达到40%。最让徐建一自豪的还是,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混合动力技术上,一汽拥有65个专利。如此,可以了解一汽在这领域的突破有多关键。
混合动力技术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混合动力技术又有内燃机又有电池,内燃机和电池的容量比例变化,对今后电动车时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通俗点说,内燃机再小一点,电池再大一点,就是增程式电动车,再往下发展就是插电式,把内燃机去掉就是纯电动车。所以,如果能够在混合动力阶段占据优势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
同时,根据汽车重量的限制,一汽制定了对于新能源汽车从两头向中间走的战略:1400公斤以上的B级车、C级车做深度的混合动力;1000公斤以下的车做纯电动;1250公斤的A级车则是一个分割点,一汽的规划是做PHEV。
可以看出,一汽对新能源的体系化布局,从根本上区别于一些车企的作秀行为,同时一汽的新能源体系让徐建一确信,“十二五”期间,一汽将在性价比上与国际巨头抗衡。在不断完善的研发、生产体系基础上,一汽将更具竞争力。
3年进行时
事实上,一汽的“蓝图战略”,并非单独存在,正是徐建一对集团自主体系打造的关键一环。
“基础”,是徐建一不断强调的重点词。经过自主品牌的探索,他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哪个阶段,基础是永远不容忽视的。而自始至终把自主放在重要位置的一汽,在体系能力打造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自2010年北京车展正式发布“品质、技术、创新”品牌战略以来,一汽自主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自主品牌实现了年产销百万辆;“一汽解放第六代J6重型系列商用车及重型柴油机自主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2010年车辆可靠性(VDS)调查中,中国一汽自主品牌名列前茅,天津一汽排名第一、一汽轿车排名第二;奔腾B70轿车在J·D·Power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和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报告中夺得入门级高档中型车两项桂冠;中国一汽历经8年自主开发的D_partner驾驶者伙伴系统进入了商业化运营阶段??
谈到一汽的自主战略,徐建一感触颇深:“这一年多,我们的乘用车商品开发流程出来了,商用车商品开发流程也出来了。从商品的策划到技术评审、方案评审,到工艺论证,到造型的冻结,一直到生产准备到营销服务,我们一直在做,现在正在运行,虽然也有许多的问题,但是一个体系建立起来了。”在长达数小时的沟通中,徐建一没有提任何关于销量、产能的数字,即使是“蓝途战略”,他也并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数字,或许,“蓝途战略”只是一个呈现给外界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内涵则是徐建一不断重复强调的体系能力。这也是徐建一的智慧所在。
上任3年的徐建一,在发布“蓝途战略”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期中考。3年来,一汽渐渐走出沉默,展现出更加自信的态度。
虽然从吉林市委书记的官位上调任一汽集团,但是徐建一在一汽的职业生涯已经20年有余,从一汽汽车制造厂汽车研究所底盘设计人员,直至2003年升任该集团副总经理。因此他对一汽的情况了如指掌。
尽管是企业,但是一汽承担着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包袱和责任,徐建一难得地对外袒露心声:“我们的成本跟民企比没有竞争优势,一点优势都没有,只能打溢价,只能走技术、走质量路线。”
徐建一的苦衷是,一汽拥有比其他企业多得多的员工,大致的数字是,一汽十几万人、上汽五六万人、广汽3万、北汽3万。除了企业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之外,一汽还需要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譬如在经济危机时,徐建一的承诺是:保证不裁员,尽量不降工资,即便是降工资,最低线也要比当地贫困线高。这些压力,逼迫着徐建一和一汽要向上走。
3年的时间,徐建一提出的“三年二改观”已经见效,自主战线经营面貌明显改观,自主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
但徐建一也承认,3年的时间对他来说仍然太短:“体系建设这些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三年能完成的,得实实在在一点点做。” 比如具体业务层面,一汽在商用车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在乘用车特别是轿车领域则仍然是短板,奔腾品牌正在逐步壮大,但是也面临着品牌溢价能力弱的瓶颈,红旗品牌的复兴更是压在徐建一肩上的重担。他希望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新建产能和原有体系的调整,使得一汽体系内有竞争力的部分达到90%以上。
“任何一个汽车选择了创新,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孤独、艰难的路。但是,如果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那么谁就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这是一个不变的法则。要想把中国一汽做强做大,自主之路是必然。”徐建一并不低估这条路上的艰辛,而他和一汽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上一篇: 五年后中国超过一半公交车是新能源车
下一篇: 电动汽车第一波浪潮出在“公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