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国汽车业热度最高的事莫过于新能源汽车,不仅舆论热,企业也热,据称,全国单是搞电动汽车电池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比中国以外全球的总数还要多。人们戏言,进入传统汽车门槛太高,“造不了传统汽车就去造电动汽车”。
舆论热,企业热,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管理部门热,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信哉!
能源危机,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业的共识,但发展路线并非完全相同。日本企业主攻混合动力,并率先实现了产业化,2009财年市场销售已达22万辆。不过严格说来,混合动力还没有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纯电动车、燃料电池,则技术难度很大,各大国际公司都在积极研发,但在研发投入上持慎重态度,既担心被别人超越,又不愿冒超前的风险,因此彼此间是既合作又各怀鬼胎。
按照国际车业较为一致地说法,新能源汽车技术近期难有突破,传统汽车仍有优势。有专家断言:“不搞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20年后完蛋,只搞新能源汽车,企业现在就完蛋”,很好地概括了大多数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
中国汽车管理当局认为,在传统汽车方面中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大家起点基本相同,中国可以“弯道超车”,有可能后来居上。这如同中学生与外语院校毕业生同学一门新的语言,就认为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科学技术有其连续性,新能源汽车首先得是汽车,绝不能轻视传统汽车技术的积累,况且传统汽车的技术仍在发展,在不短的时间里,传统汽车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再说,世界上的石油哪一天用完还真不好说,记得40年前人们就在说石油只够用40年了,现在不过是老调重弹。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能源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班克斯,最近还宣称“供给和需求层面都表明,廉价石油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结束”。
中国汽车业是全力以赴发展电动汽车,”鸡蛋”基本放在一个篮子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新能源汽车就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汽车”。且不说中国电力来源是不是真的清洁,是不是真的够用,单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就尚未得到满意解决,消费者极为看重的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电池成本,特别是安全问题等,全世界都久攻不下,我们就“率先”予以产业化,是不是走得过急,过早?再说,假如燃料电池技术率先突破了呢?当年“小灵通”大有取代手机之势,现在却已销声匿迹。
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加强,也需要政策鼓励。中国去年6月,开始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城市启动电动汽车购买补贴试点,每辆一次性补贴6万元,深圳地方财政又加6万元。目前试点城市已经增加到25个。政策支持力度全球无出其右者。
但是电动车还得是商品,要靠本身的卓越性能吸引消费者,参与市场竞争,长期补贴不是生存之道。工信部最新运行报告称,2010年新能源汽车仅售出百余辆,50亿元补贴预算资金仅发出去4.3亿元,不足五十分之一。显然与汽车管理部门提出的“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的目标,相距太远。对政府的重金鼓励,市场为何不领情?是不是中国消费者太傻?
认真算算账就会明白。通过财政补贴,不过是使电动车价格和同档次传统汽车接近,除了节油,其他性能,特别是续航能力与充电时间,消费者还远远不能接受。此外,消费者更担心的是安全性,谁愿意为了几万元补贴,冒生命风险去为一项新技术做实验?有财政补贴,政府采购为何不选择电动汽车,这样岂不就“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对与人生命健康有关的产品,绝不应当短短几年时间,几百、几千次试验就去推广,这里面既包含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也体现了科学 的态度。所以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应当缓行,把这些用于补贴的资金集中使用,组建强大的国家队,像对航天飞机一样,加大研发力度,力求在几个技术瓶颈上早日取得突破,而不是提出一个高指标,轰轰烈烈造声势,拿普通人的生命冒险。
上一篇: 万向钱潮:大股东承诺注入万向电动汽车
下一篇: 罗军:新能源汽车补贴应着眼于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