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期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突然“火”了,由于流经该市市中心的柳江上游发生镉泄漏事件(约20吨)——其中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1月15日镉浓度峰值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约80倍——在各种传闻的“袭击”下,老百姓纷纷停止饮用自来水,甚至用矿泉水做饭。尽管当地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上游“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技术”、自来水厂工艺改造、启动备用水源等紧急措施,及时控制住了事态的发展,但这次“龙江水污染事件”还是给柳州、河池乃至整个广西敲响了警钟。政府如何引导和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对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另一方面,在1月16日召开的柳州市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上,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健生通报了柳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3亿元,增长11%(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增长20.1%);这一成绩在广西各市中排名第二(南宁2190亿元、桂林1336亿元),尽管突破3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还可以叫人欣慰(在全区占比近23%),但只要看看逐渐被北部湾经济区(或许还可以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均以首府南宁为中心)“边缘化”的不争事实,柳州对汽车这一第一支柱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的意愿便愈发强烈起来。
在诸多背景的影响下,被掀开一层面纱的《柳州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显得颇有深意。《规划》提出,到201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数量累计达到1000辆;新增充电站(或电池交换站)1座,充电桩(柜)150个;建立5家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网点,初步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从这些楼露出来的寥寥数语中,我们亦能窥见柳州人的矛盾心态。
“2011难回首”汽车城也要紧急转型
由柳州市政府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柳政办[2010]46号”文件显示:柳州市汽车产业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总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柳州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5家,总资产472亿元,从业人员5.6万人。其中整车生产企业3家,专用车生产企业4家,低速载货车生产企业2家……柳州是目前惟一同时拥有上汽、一汽、东风、重汽等国内4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也是12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
而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柳州市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汽车销量突破15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微型汽车、东风柳汽多功能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5.6%和19%,高居全国榜首。上汽通用五菱完成年初130万辆的目标(含微车),其中,旗下五菱品牌销量达到121万辆(含微车),市场占有率接近46%。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五菱汽车”在这座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尽管五菱微车称霸国内市场,中重轻型载货车、多功能乘用车、客车亦具竞争力,但其整车产品结构并不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家用轿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也较为滞后。事实上,早在2010年发布的《柳州市汽车产业2010-2015年发展计划》中,有关部门就已经提出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3万辆产能”,但是在具体措施和项目规划方面却轻描淡写,并未加以重视。直到2011年,包括微型车在内的自主品牌遭遇鼓励政策取消、道路限行城市的轮番打击下,几乎“乱了阵脚”的上汽通用五菱匆匆推出了紧凑型三厢车宝骏630,截至2012年1月累计销量30860辆,被戏称是“赔本赚吆喝”。在合资自主品牌和SUV的夹击下,就连坚持造“平民汽车”的比亚迪都“转型”中高级轿车了,抗击打能力更差的柳州汽车,终于在通用五菱的带领下踏上了“救赎”之旅。
上一篇: 再冷电池也不怵?日本推出耐寒电动汽车
下一篇: 常州钟楼区与同济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