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又是差距。
在传统汽车技术领域,中国汽车行业与汽车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尽人皆知。中国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的缺失,被业内形象地称为“空心化”。
近年来,为尽快缩小差距,中国汽车企业纷纷采购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伴随着外国品牌供应商比例的提高,中国自主品牌整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发展机会却越来越小,中国传统汽车技术“空心化”愈演愈烈,已无可挽救。
更令人心痛的是,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强势布局,使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又面临关键零部件缺失,核心技术“空心化”的悲剧重演。
主导权:合资,还有独资
外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密集布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现象。
8月31日,美国混合动力系统初创公司ALTe动力科技(ALTePowertrainTechnologies)宣布,正筹集2亿美元在中国创建一家合资企业;稍早时,镍锌电池制造商能极电源系统公司(PowerGenix)已宣布与中国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创办合资企业;美国普洛提恩公司(ProteanElectric)融资8400万美元,用于在江苏溧阳建立轮毂电机生产工厂。
再往前寻找,日本英耐时株式会社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资成立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与上汽合资成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合资是跨国公司进军中国最有效的手段,在传统汽车领域,正是来自各国汽车品牌的中国合资公司,成就了世界第一大新车销售市场。改革开放至今的30余年,合资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汽车大集团发展的利器。因为合资的过度,导致中方话语权的丧失,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这成为中国传统汽车技术“空心化”的罪魁祸首。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由于没有合资股比限制,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独资建厂。独资是合资的升级,独资比合资更可怕。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可怕的独资布局已经开始。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是充换电连接器领域的巨头企业,已在中国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多家独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充电连接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此外,博世、德尔福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早已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了技术储备,相关产品正在不断导入他们在中国的独资公司。比如,位于苏州的德尔福汽车电子独资工厂,已经开始为上汽荣威生产电池包等产品。
进入权:政府,搞定政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外国企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透彻,充分认识到中国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多数外资公司都在中国设立政府公关部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外资公司的长驱直入,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开绿灯,甚至鼎力相助。相信,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共同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搞定政府。
中国各地政府唯GDP论思想深重,不择手段招商引资,对外资,尤其大型的跨国公司更是趋之如骛。如果还是属于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岂不空前膨胀?相信外资公司只要表达意愿,就有各地政府找上门来,主动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更有甚者亲自参与投资。比如,在美国普洛提恩江苏工厂的融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江苏省溧阳市”。
上一篇: 混动第一轮爆发在即 广州政策扶持受认可
下一篇: 西部最大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动土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