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活动集中爆发,如上汽荣威E50电动车上市、比亚迪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C30电动车进驻2012浦江创新论坛、第十四届工博会成多家新能源汽车大展、201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开幕等等,在左顾右盼中,还是看出了一些新苗头:搞新能源汽车,已由政府逼着企业出手,逆转为企业倒逼政府出手。
与以往那些在现有传统动力系统轿车平台上开发出的电动车不同,荣威E50号称“中国第一款在全新构架平台上打造的纯电动车”。E50搞了4年多时间,获得了多项专利,路试几百万公里,碰撞了60辆车,花了几十亿,终于完成了向政府立下的“军令状”,车辆正式上市,23.49万元的价格也不错,按上汽的计算,综合政府补贴、油和电的差价、维修成本、行驶里程等因素,用户5年时间就可收回购车成本。听起来很美,但用户是谁、有多少?
E50虽然是一款典型的家用小型车,厂家却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一些公共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上,而这款电动车在这类单位的适用范围和需求量都相当有限,可持续性很低。私人用户对电动车有需求,但严重缺乏使用条件。自家的停车位没有电源,无法充电;能充电了,开到地铁站换乘地铁,却无处停车;上班途中办事,电量不足,办公地停车场没有电源,无法充电,家都回不去。这种条件下,有几个人敢买电动车?
谁该对这些“条件”负责?当然是政府。以往政府“要求汽车骨干企业要拥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被赶着搞电动车大跃进,吃了苦头,那么多应景的电动车一次性闪亮之后便销声匿迹了。后来,政府又把新能源汽车定义为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还计划在2015年使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累积产销量达到50万辆。如今,最能满足私人需求的量产电动车出来了,接着还会有多款电动车上市,却发现政府搞了近4年的“十城千辆”电动车示范工程虽然声势浩大,建了不少充电站或充电桩,税费补贴措施的力度也不小,购车便利也不少,可电动车私人消费还是条件不足,厂家只能眼巴巴地指望政府的临门一脚来踢开电动车市场。
虽说是临门一脚,但内容可不少,起码包括:在大城市小区和写字楼停车场增建充电装置,将充电装置作为新小区和写字楼停车场的设计和建造标准之一,在城郊小区地铁站建停车场等等。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难,每一个都是打开电动车市场的必要条件,与已知的所有措施加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充分条件,需要通盘设计,多方协作,更大规模投入和更多时间。这恐怕是有关部门当初所始料未及的。但事到如今,企业多少个亿投进去了,产品出来了,却打不开市场,能要了厂家的命,政府只能加速踢出这临门一脚。
下一篇: 陕汽柴油/甲醇双燃料牵引车亮相工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