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即将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将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达成协议,为促进大会成功,世界各国都已陆续公布各自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近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针对中国在减缓气候变暖、推进巴黎会议成功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阐释。
在何教授看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缓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相当长时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仍会持续增加,因此中国把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的CO2排放作为统筹协调经济增长和减缓碳排放的主要指标,尽可能提高单位能耗和单位CO2排放的经济产出效益。因此,“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都制定并实施了单位GDP能耗及单位GDP的CO2排放下降幅度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省市,强化节能减碳的目标责任制。2014年与2005年相比,中国单位GDP能耗已下降29.9%,单位GDP的CO2排放下降33.8%,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没有下降,发达国家平均下降幅度也仅为15%左右,中国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公认。“十三五”继续保持这种下降态势,中国可超额完成对外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上限。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路线图,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20年后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中,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峰,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的目标,这是统筹国内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减排CO2的双赢战略选择。实现上述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以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当前工业化阶段中,工业终端能耗和CO2排放占全国总能耗和CO2排放的70%,而发达国家一般只占30%左右,是中国节能减碳的重要领域。中国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左右工业部门的CO2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50%以上,可使工业部门GDP能耗强度下降速度高于全国GDP能耗强度下降速度,为实现全国目标奠定基础。
中国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的能耗和CO2排放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中国通过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交通布局和车用燃料构成,强化建筑节能标准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可达50%,大型城市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30%。同时控制新建建筑物规模和汽车数量,可使建筑和交通部门的CO2到2030年左右趋于稳定,并尽早达峰。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05年6.8%提升到20%左右的目标,是实现降低GDP的CO2强度目标和CO2排放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30年,煤炭比重由2005年的70%下降到50%以下,再加上天然气比例的增加,单位能耗的CO2强度可下降20%。届时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将达约12亿吨标准煤,是2005年的7-8倍,相当于日本、法国和英国能源总消费量之和。届时非化石能源装机将达约13亿千瓦,相当于美国发电装机总量。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将均达3-4亿千瓦,水电装机4-5亿千瓦,核电装机约1.5亿千瓦。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世界罕见。
到2030年左右实现CO2排放峰值,其后随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则由增加非化石能源供应来满足,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增长。2030年以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成熟,成本可与常规能源相竞争,可以持续较快发展,以满足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CO2排放峰值,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意味着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完全脱钩,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中国在提出具有雄心的减排目标的同时,还分别与美国、欧盟、印度、巴西、法国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与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一系列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有力地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
下一篇: 李稻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前景依旧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