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9日消息:日前有媒体报道,北汽集团已经组团赴美就收购菲斯克汽车(Fisker-Automotive)进行考察和谈判。前一段时间因美企特斯拉汽车(TeslaMotors.Inc.)而火爆一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话题似乎有再度被热议的可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在目前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尚未真正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定论,各大汽车巨头有可能转向“燃料电池汽车”的情况下,对于纯电动汽车该采取何种态度?是继续“激进”还是“谨慎”对待?
首先,无论是传统矿物燃料汽柴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对于整车制造商而言,除了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有所变化外,其他部分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而且在传统汽柴油动力系统领域,发动机和变速箱作为关键核心部件,一般都由整车企业自己掌控。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电机以及控制系统,已经与传统的汽柴油发动机、齿轮变速箱等相去甚远,基本上属于跨行业的概念,目前的整车企业自己尚不拥有这样的队伍和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与属于该领域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在进行研发和试制,整车企业此时更多地起的是“系统集成”、“系统整合”的作用。
如此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其实更应该去购买或掌控的是电池、电机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企业才对。此外,还是以美国菲斯克汽车为例,虽然其可能在系统集成和系统整合方面拥有经验,具有特色。但是已经有信息显示菲斯克汽车可能并不真正拥有核心的技术,再考虑到美国政府对华在实体产业领域的恶意防范态度,试想如果那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应该是不可能得到美国政府同意和批准的,而如果是可有可无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收购呢?!
其次,“系统集成”和“系统整合”,从产业角度看,其实那是假以时日的经验积累和沉淀。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初期,贸然认为其已经拥有全部,恐怕最后花大价钱买不来可持续的发展。在传统汽车领域我们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时应该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或学费的。
至于国内有些企业热衷于收购境外车企,无非是目前在中国汽车制造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但是迫于管控的严格,非车制造企业总想通过“偏门”跻身其中,无论是对美国悍马汽车的收购,还是对瑞典萨博汽车的收购,“热”中更是“闹”多些。
当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逐,恐怕也是充满“急功近利”的色彩,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有谁在电池、电机以及控制系统等方面下了更大的力气?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冀望于政府的大手笔补贴,对于汽车制造厂商们而言,是否还需对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行反思?毕竟整车制造更多地属于“组装型”产业,如果管控消除,进入门槛降低,那时谁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可能”的假想前提。
上一篇: 比亚迪新能源破局 从电动车转向为公交化
下一篇: 山东补贴公交购新能源汽车 推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