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报道: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出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于新能源,虽然国家层面一再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过国家安全警界线,也出台了专门的补贴政策,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除了深圳市,电动车的私人消费仍然停滞不前。而且,就算消费者想买,不要说补贴不到位,就算是消费者自己买了,也无法办理牌照,无法使用。至于说到充电站,却是少而又少,没有电动车要充电,充电站谁会去建呢?
看起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一些企业比如电力企业,根本没有要配合上面政策的意思。而一些借新能源上项目的企业,倒是拿到了不少地、资质和优惠,说到底,也是地方政府心知肚明,GDP才是最重要的,而远未成气候的新能源,既然不能提供GDP,那又何必去办?倒不如假新能源的名义干点传统汽车项目以提升GDP呢。
另外,有某企业高层亲口说过,地方政府并不真的支持我们上新能源。首先补贴上,财政就受不了。一辆纯电动补贴5万6万,如果是该城市只有一百辆,那也得补贴500万、600百万元人民币,如果是一千辆呢?一万辆呢?地方政府要拿出钱来,一定比我们想到的要多。所以,地方政府甚至对地方企业下了命令,你家还是做混合动力好了,混合动力只补3000元,我给你一百辆指标。
如果所有的补贴都集中到主管部门,国家财政发放呢?也许会有改观,但是问题依然突出:只不过这么多钱全由国家财政出了,国家财政能否消受得起?如果真的能消受得起,大约也不至于要分成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层补贴了。退一步说,就算市场初期政府可以补,一旦有点量,肯定不会再补了,本来是拿汽车来产生利润的,怎么可能还要去补贴它。
说到这里,也就该明白了,靠补贴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大家也不必老拿补贴说事。
那么,新能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是技术。如果技术不成熟,无法推广。政策再好,如果企业无利可图,一样没法做下去。其次是推广。新能源的成本一定会下降,只要下降到与传统汽车相差不多甚到略高的程度,使用电能所省下的钱,能够弥补这个价格差,电动车和新能源就会自己热起来。所以王传福说,只要市场热起来,我们分分钟也能造出特斯拉那样的电动车。也许还不止如此,因为特斯拉瞄准的是豪车层面,而比亚迪瞄准的是大众市场。
和以上两点相比,新能源车作为新生事物,如何取得信任,将是的问题。技术和成本就算降下来,信任度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是比亚迪为何在出租车和公并领域推广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比照到公务车采购问题。大多数企业面对公务用车市场推出的高端车,其实并不敢求销量,但是它们却行动一致,不计成本把这个最高端的车打造好。为什么?因为成为公务车,就意味着性能可靠,质量上乘,品牌上档次。如果李克强的布署取得成效的话,新能源汽车就真的可谓是破了冰。再加上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及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何愁不能取代传统汽车呢?只是要个时间,按一般商业运作,没有五到十年是不成的。
李克强总理的布署,能否落到实处呢?这就回到文章前面分析的问题。中国的事情,只要党想做,就能成功。公务车市场毕竟不是私人用车市场,可以针对它建立一定范围的加电站,另外补贴也由中央财政出。传统汽车公务采购不是已然实施了吗?
当然,是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有了机会?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真做的企业肯定有机会,那些只想拿政策拿优惠的企业,却未必会是机会。
其实,如果不分什么纯电动和插电式以及混合动力,倒是很好的办法。不要总怕外国企业拿走了补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像传统汽车一样,合资做得再好,布署再密不透风,自主品牌不也取得三分天下了吗?通过财政补贴也未必就是好办法,何况还要担心这个钱被别人拿走,缩手缩脚,哪里会有成效呢?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还是等着公务采购电动车的措施及时实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