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报道: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这就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仅为12552辆和12791辆。这一数字与要在2015年累计实现50万辆的产销规划相去甚远。尽管相关部门也适时出台了一些优惠及鼓励政策,但依旧难掩“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处境。
12月13日,在以“电动汽车推广模式创新”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花都)汽车论坛上,针对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前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推广难,就是因为缺少一个成熟的、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商业模式。”
在任勇看来,电动汽车在技术、成本以及配套设备上的缺失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些并不是阻碍其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所在,拥有一套创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此,任勇也提出了四大方面共计14条的新能源商业化建议。任勇认为,当前各方的利益纠结主要来自于“政府与车企”之间,“电网与车企”之间,“车企与车企”之间,以及“车企与社会”之间。而政府、电网、社会、车企这四方作为电动汽车推广的主要关联方,应该多维度、立体化的展开合作,这样才能加速电动汽车在我国的普及进度。
具体展开来讲:
“政府与车企”之间应力争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台清晰明了的纯电动汽车消费鼓励政策,并且能够切实的执行下去。
2、加大财政投入,规范以及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备。
3、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公务采购及个人示范,以此来引导市场消费。
4、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加强舆论上的引导工作。
“电网与车企”之间:
1、加强合作交流,以联盟或者委员会的形式求同存异,共同践行。
2、尽快就能源的供给方式、充电端口等核心问题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3、加大投入,推动充电设施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车企与车企”之间:
1、车企间共同来组织大型的新能源汽车巡回展示及体验活动,让地方政府、当地消费者有机会认识、体验、评判和选择新能源汽车。
2、组成技术联盟,针对核心技术、整车制造、管理模式等展开深入合作,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车企共同建立统一的充电标准,并尽快促成“中国标准”。
“车企与社会”之间:
1、联手公益组织,提升公众的环保用车意识。
2、应用社会化媒体,潜移默化拉近公众距离。
3、促进大型企事业单位采购、社会名人试用、购买,以此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潮流。
4、制定相关的救援及安全保障服务,提升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赖。
今年9月,四部委发布了2013年--2015年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与2010年出台的旧补贴方法相比,新补贴政策调整了纯电动汽车的补贴标准,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为标准的补贴调整成根据续驶里程进行补贴。
补贴标准的改变,一方面变得更加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对车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此外,新政策还规定,在示范城市中,外地品牌的新能源车数量不得低于30%,这无疑也将增加车企间的竞争,并有望打破在一些城市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但目前困扰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相关标准的不统一,比如电网与车企之间对于充电端口的统一性上仍无统一标准,而车企与车企之间也没有一套统一的充电标准,厂家和电网各自为战的情况十分普遍。
对消费者而言,由于新能源汽车在维修、保养以及售后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内容甚少,加上对安全性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着畏惧感,同时,过高的价格也阻挡了一部分人的购买热情。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本届论坛上,任勇发起倡议,呼吁政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致力于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开发,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而一旦解决了上述问题,无疑将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扫清最大的障碍。
上一篇: 章桐:甘当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