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报道:2014年刚刚起步,新能源汽车市场便不断有各种信息传来。报道称,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可能将被收购。过去的两年时间中,特斯拉成为美国电动车市场的新星。不过,在2013年10月份至11月份的短短1个多月时间内,特斯拉旗下主力车型ModelS三次因遭遇意外事故而起火,引发了业界对于其电动车电池安全性的质疑。
目光转向国内,北京市新能源车摇号遇冷的消息,也再度让业界看到市场终端消费者的担忧——价格居高难下,安全性令人担忧。而问题的关键点,也再度指向新能源车的电池顽疾——如何有效提升安全性和降低成本。
电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的影响日益显现。安全性成为整车企业、电池供应商首要关注的问题。尽管目前不同品牌的车型产品,选用了包括18650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内的多种类型电池,但对于安全性的追求却是一致的。
和提高安全性同等重要的,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未来,AESC公司第三代电池已经明确能量密度必须达到每公斤180瓦时以上的要求,第四代电池每公斤能量密度必须在200瓦时以上,价格在2017年必须控制千瓦时价格在200美元以内。
事实上,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要求也十分明确。去年7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这其实和国际先进电池企业的目标非常一致,对于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要求也相当之高。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超过100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总产能接近200亿瓦时。但是要看到,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潮的兴起,使得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而由于行业发展基础薄弱,人才资源有限,车用动力电池在性能成本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处于盲目扩展、无序发展状态。因此,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找准方向,针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攻坚,比如安全问题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车用动力电池准入管理规范,引导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冷眼看去,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前夜,一闪而过的流星不在少数,而真正照亮前程的,却是那些自始至终追随这个市场,耐得住寂寞和考验,专注做自己的“恒星”们。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受到各汽车强国的重视。
日本为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建立了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共同实施“革新型蓄电池尖端科学基础研究专项”新项目。该联盟包括丰田、日产等汽车企业,三洋电机等电机、电池生产企业以及京都大学等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共22家成员单位。日本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日本电动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增加3倍以上。
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12年美国启动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EVEverywhere》,通过提高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插电式车辆技术、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支持。据美国能源部调查,美国电动汽车电池成本急剧下降,从2008年的1000美元/千瓦小时,下降到2012年的485美元/千瓦小时,预计到2020年,美国研究人员将使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下降到200美元/千瓦小时以下。
德国联邦政府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名为德国“国家电动汽车计划”项目,电动车电池的研发被视为“国家电动汽车计划”的一个中心环节。2010年德国政府推出的第二个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包括用于资助锂电池生产技术研发的4500多万欧元专项拨款。(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