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难不应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痛点,而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突破点。政府和运营企业需相互配合、大胆创新,借助社会资本和群众的力量,利用“互联网+”思维,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实现从“车等桩”到“桩等车”的转变
2015年两会期间,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依旧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焦点问题,涉及汽车方面的议案提案很多是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等民生话题展开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热议话题。
一边是公众绿色出行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边则是社会资本的迟疑观望。政府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导致充电设施建设的脚步明显落后,成为困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充电设施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关乎多方主体利益。由于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目前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政府成为充电设施建设的“埋单人”和运营企业的“输血者”。然而仅仅靠行政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充电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要解决此类问题,必然要求从顶层开始设计。目前,整个产业链并不成熟,政府仍应当好第一推手,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将充电桩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细致的配套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出台充电电价和充电服务费指导价,切实解决卡住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序放开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创新者、企业家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社会资本更了解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有着更好的经营思路和服务意识,在充电设施市场大有可为。
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群众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产业的红利也应该为社会大众分享,而不仅仅被几个企业垄断。常州的“众筹建桩”,通过依靠广大群众,把少数人关心的事情变成全社会参与的热点事件,既推动了充电桩建设,增加新能源汽车销量,又让新能源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实现多方共赢,不失为一种成功典范。
除了完善充电设施的布局、提高充电桩数量之外,还需建设高效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可以有效破解“有车无处充电,有站无人问津”的充电难问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社会资本对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性有限。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车与桩的关系。充电难不应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痛点,而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突破点。
毋庸置疑,电动汽车与充电站的良性增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互动过程,需要政府和运营企业相互配合、大胆创新,提升市场化程度,实现从“车等桩”到“桩等车”的转变。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只有先让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跑越多,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了解它、接受它”。
上一篇: 扬帆起航 比亚迪驶入汽车金融蓝海
下一篇: 交通运输行业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