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客车市场表现抢眼,各大整车企业或推出新品,或投入应用,或迈向海外,活跃程度毫不逊色于乘用车市场。其中,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时代电动”)也频频发力,推出第五代纯电驱动系统双源双充等技术新品,蓄势在新一代驱动系统上引入互联网概念,并宣布公司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云智通”智能管理平台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面市。
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接触新能源汽车以来,中车时代电动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将高铁技术转化成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应用,另一件则是实现新能源客车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覆盖。然而,更令人折服的是,对于这两件事,中车时代电动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在我国新能源客车行业,乃至新能源汽车圈里并不多见。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车时代电动总工程师刘凌,探究中车时代电动如何主动创新,潜心做好新能源客车。
中车时代电动总工程师刘凌
坚持纯电驱动路径
记者:您在近期召开的“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谈到,中车时代电动的主要思路是打造纯电驱动技术平台。公司基于哪些原因确定了这个发展方向。
刘凌:实际上,中车时代电动在2004年初做混合动力时就有了纯电驱动的概念。2008年公司推出了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这个串联式混合动力技术是纯电驱动的概念。包括后来推出的混联混合动力和增程插电式两个系列,这些产品本身都是纯电驱动的典型模型。可以说,十年以来,中车时代电动一直在坚持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
之所以坚持纯电驱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纯电驱动兼容增程插电式、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技术特点,便于形成标准化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由于这些系统的技术平台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始终专注一个平台,不停地做功能完善,使得中车时代电动在这方面越做越精,越做越深。当然,我们在这方面也已经成为国内的引领者。
同时,中车时代电动的产品是从中车高铁技术转化过来的。高铁本身全部依靠纯电驱动,包括电力牵引的汽车、高铁、动车、城轨都是纯电机驱动的产品。通过对纯电驱动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在当前纯电动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他新能源客车制造商,中车时代电动向纯电动产品过渡会更顺其自然,更轻松一些。
融合互联网思维
记者:中车时代电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早,并且增程插电式产品累计销售3000多台套,系统产品目前已达到万级的销售量。那么下一步将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请举例说明。
刘凌:从2001年底开始承担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相关课题以来,中车时代电动始终专注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很少生产传统汽车产品。从电机、电控、动力系统到整车的研发和制造,中车时代电动始终立足自我,秉承高铁传承,致力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截止2015年10月,中车时代电动的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对外销售超过1万台套,批量应用于奥运会、世博会等相关场所,并已为巴西世界杯提供服务。在整车方面,截止2015年10月达到9000余台。
从自主品牌的发展来看,中车时代电动现阶段坚持纯电驱动相关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纯电动两翼齐飞,“十三五”末期将逐步过渡到燃料电池。
目前,中车时代电动的核心产品t-Power纯电驱动系统平台已升级至第四代,第五代产品已进入考核阶段。相较于第四代纯电驱动系统,第五代产品主要体现在系统高度集成化、优良的性价比和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嵌入互联网技术等方面。具体而言,公司将所有控制和高压器件全部集成在一个小型的电气柜内,使整个车辆摆脱了原来的多个电器柜的布局,形成一体化的控制总成;通过增加变速装置,有效降低整个传动系统的重量,提升电机效率,同时伴随成本下降;所有电气部件的防护系统达到IP67等级,确保车辆在暴雨等恶劣环境中正常行驶。
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引入“云智通”互联网管理平台,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进行智能辅助驾驶,同时关键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控、电机的信息也能够通过“云智通”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对用户和我们进行车辆后期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事实上,中车时代开发“云智通”管理系统,除了实现基本车辆监控,更多是做数据的分析,挖掘出电池等关键部件的寿命及可靠性变化情况。可以说,中车时代电动融合互联网思维不算晚,但是绝不算早。我认为,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库,所建立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记者:中车时代电动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多少?
刘凌:这方面投入比较大,每年都占到销售额的8%以上。单就在实验室方面的投入就已过亿元。
严防电池安全隐患
记者:此前工信部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作为一家新能源客车制造商,中车时代电动在电池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凌:电池安全这方面,中车时代电动从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就非常重视。在2003年至2004年期间,中车时代电动推出过纯电动车辆,当时就发现电池安全是车辆行驶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公司专门成立了储能系统工作组,主要研究电池系统集成、选型匹配、寿命管理、高压安全等内容。这个工作组从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保留到现在。
落实到车辆上,大体从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方面着手。在主动安全方面,中车时代电动就电池系统设计与电池厂家进行深入探讨,例如热管理、机械强度等方面。
现在有了“云智通”平台后,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积累,形成大数据,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对电池性能和寿命形成预判。
在被动安全方面,中车时代电动自主开发了绝缘检测设备,通过检测可非常灵敏地监测到绝缘被破坏时的一些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马上做出一些故障处理。
可以看出,从系统到电池模块、到电池管理,中车时代电动都有关注。另一方面,公司也会从温度、震动、高压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关技术要求来保护车辆的电池安全。正是基于此,中车时代电动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安全事故问题。
回归自主创新本质
记者:据了解,中车时代电动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新能源汽车制造资质的企业,您也是公司第一批电动汽车课题研发的参与者。从接触新能源汽车到现在,一路走来,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凌:一路走过来确实非常不容易。应该说,中车时代电动是伴随着国家电动汽车发展的路径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从最开始借鉴学习,到对汽车的理解越来越深。
在这个过程中,中车时代电动经历了两次危机。2006年到2008年,公司开发出一些产品,但是一直见不到产业化,而且产品价格比较贵,系统各方面也不太成熟,导致市场难以接受。当时大家心里面挺着急的。2013年某个阶段,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一个迷茫期,在没有国家补贴这段时间,中车时代电动还是坚持新能源路线,但是涉及1亿~2亿元的国家补贴拿不到手,这种情况下,当时大家都很迷茫。尽管只是仅仅一年时间,但是跟业内同行交流时,大家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从2013年底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后,到现在来说,电动汽车产业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变化,进入产业发展期,这次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火起来了。我们今后要加强攻关,要在没有补贴下,也能制造市场所能接受的产品。
记者:当前,国家从上至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客车行业发展也日渐蓬勃。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如全产业链互联互通、电池安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运营模式等。在您看来,当前新能源客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对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凌:关键解决问题还是回到根本上来,我认为还是在技术本身,还是需要整个行业踏踏实实,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把技术相关问题攻克,比如电池安全问题、电池寿命问题、与成本相关的问题等。还有电池、电机、电控标准化问题,像传统车一样,不同厂家的变速箱和发动机相互之间是兼容的,有统一的接口。然而电动汽车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接口,如果这方面我们能做到的话,真正把技术、产品做成熟了,价格做合理了,那么这个市场才能真正稳定,才能实现真正代替传统燃油车。我认为,在技术突破方面,还需要国家、包括各个企业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技术创新上做得更扎实一点,投入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