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6)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召开。
论坛围绕“构建竞争·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的主题,邀请了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学者以及科技、互联网、汽车、交通、运输、零部件等各行业重量级人物参加,凤凰汽车等十余家媒体进行现场转播,50余家媒体在现场进行集中报道。
以下为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廉小强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各位交流,金龙汽车是较早介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并于2006年率先在全国推开了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截止2015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了3万多辆,位于行业前列。特别是今年,新能源客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00%,形势喜人,但是我们始终存在危机感。新能源汽车爆发性的增长主要原因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企业的收益也是政策带来的红利为主,如果补贴政策没有了,新能源政策怎么办?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汽车制造企业,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打造即便没有补贴客户也能买得起、乐意用的产品上。解决买得起的问题,也就是做好成本的控制。面对居高不下的购车成本,与消费依靠政府补贴,倒不如由整车企业牵头,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实行全产业链的优化降本,金龙提出的策略是,一,强强联合,借势、借质、借力。金龙旗下有三个客车品牌,这两年我们在大力推行采购领域的协同,金龙三个客车品牌大家不一定都知道,业内叫“三龙一通”,大金龙、小金龙、苏州金龙。我们原则上和国际、国内的前三大最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宝钢、法斯特、时代新能源等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从我们的产品设计介入,既保证成本的降低,又有品质的提升和保障。第二,提高自制率也是降本的最好的办法。
我们的目标,是以整车为核心,打造一个充分优化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真正攻克高成本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这是金龙提倡的,战略上以我为主,策略上以联为主、运作上以链为主。解决乐意用的问题,乐意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用的方便,一个是用的安全。客户体验是终极导向,客车行业要主动融入“工业4.0”、“互联网+”的思维,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新能源客车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与融合,为客户提供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是完整的车充联动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青岛的特来电公司成立了金龙特来电公司,专门开展充电桩服务,实现金龙的车子销到哪里充电桩就建到哪里。
二是完善车联网的服务。包括车辆的安全性、运营的经济性、客户体验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海格客车的“绿管家”纯电动车购车解决方案,以购车无忧、运营无忧、服务无忧,全方位解决纯电动车客车市场化应用的过程中诸多问题,金龙的“易驱”新能源控制系统,令新能源客车更智慧、更高效。
多年来,我们努力使产品在易用性、可靠性、舒适性、安全性、节油率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有了可靠的产品和科技手段,我们新能源客车已经推广到了西班牙、荷兰、保加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受客户的欢迎。
今年10月,300台金龙纯电动客车投入全国首届的青运会,实现了远程监控,保证了产品零故障、调度零缺漏、服务零缺陷也最早,应该说较早在新能源客车上标配了远程监控系统的企业,本次的百人会金龙汽车的22辆纯电动车的中巴,为大会提供了通勤服务,22辆均安装了远程的监控,只要通过手机APP就可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营状态。就像我随身携带着手机,随时可以知道每部车现在的电压、温度、位置等信息。我们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标配了远程监控系统,确保运行的安全。
第三,解决行业自律问题。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和补贴促进了行业呈现大干快上的局面,而鱼龙混杂之间难免落后的产品也进入了市场,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产品的安全隐患。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是千秋大业,而非企业的赚钱工具,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需要整车生产企业,包括零部件生产企业,去掉浮躁心理,严格自律,切实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整车设计的安全可靠;二是保证零部件,尤其是电池的安全可靠;三是保证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充电平台、监控服务等,包括复合材料,我们将进一步沉下心来,推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包括复合材料超高强度钢、无线充电、轮边充电等技术。公司已经在新能源客车上开发完成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陡坡缓降道路自动限速、车车和车路协同控制等辅助驾驶和智能车联产品。
对于新能源客车的未来,金龙的规划是,坚持以发展纯电动驱动技术为主,持续深入的混合技术的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燃料电池客车的应用,推动新能源客车往电动化底盘、轻量化车身、智能化控制系统转型。五年之后,力争“三化客车”的年产销比占到60%—80%。
以上是金龙集团在新能源客车推广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 宇通客车用谨慎赢得底气与自信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要拼“量”更要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