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我国汽车产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其一它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谋篇开局至关重要;其二它是实现产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从今年开始,我国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制造强国梦;其三是在技术革命来临的时候,把握机遇,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2016年也是最为敏感和关键的时间节点。
中国汽车产业要由大变强,需要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学习,即做学习型企业,建设学习型产业。
近二十年来,我国有四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分别是通信产业、高铁产业、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这四个产业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属于关乎民生的产业,与寻常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相比之下,通信、高铁、互联网这三个产业在创新发展上似乎更受社会各界的肯定,而汽车往往被当做负面的案例提及。这使得很多汽车人既不舒服,也不服气。应该说,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上明显发力,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志的企业,整车企业有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宇通等;零部件企业有万向、航盛电子、盛瑞传动、浙江亚太等;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杀出了一匹匹黑马。这些企业的创新精神值得汽车行业所有企业学习。
在肯定汽车行业取得创新成绩的同时,笔者也想强调,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应该跳出汽车看汽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其他产业的创新轨迹,通信产业、高铁产业、互联网产业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学习的榜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汽车人要以敬畏规律的精神、虚心谦和的态度、更加宽广的胸怀,激发更多的产业智慧,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一、华为是我国汽车企业创新学习的样板
在通信产业中,我国诞生了像华为、中兴这类成功的创新型企业。笔者认为,汽车企业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华为。华为是中国大陆91家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的公司中,惟一一家海外收入超过本国收入的公司,其销售收入、净利润和其他指标,都显示出它已成为全球电信和网络的领先者。2014财年,其销售收入为46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45亿美元。靠着创新意识及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华为已由中国的华为变身为世界的华为。
华为之所以能够从一家靠2万元起步的民营企业,在短短二十几年中成长为世界500强公司,首先缘于其志存高远。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为制定了《华为基本法》,第一条便是:"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懈的努力,华为终于实现了这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反观我国的汽车企业,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提出这样有冲击力的口号。
其次,华为的成功缘于其坚定不移地进行创新实践。虽然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演讲中,创新提得并不多,但不可否认,华为是创新型企业的卓越代表。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至少将每年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2014年的年报显示,过去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根据最新数据,仅去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达到500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12.8%。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研发队伍人数达到7.6万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5%,是全球各类组织中研发人员最多的公司。华为每年注册的专利数在3000件左右,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获得专利近4万件。在我国汽车企业中,哪家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如此巨额资金?
华为非常重视自主核心技术,《华为基本法》中提到:"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华为也有着专门的解释:"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由此可见,其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自我创新,而是学习型创新,通过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经验,包括竞争对手的一切优点,依靠有组织的创新,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专长。
第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华为非常崇尚"狼文化",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狼性"的特点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具有充沛战斗精神的华为,永远在战斗的华为。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为的创新环境和文化中,"容错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确保"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华为将未来的工作分为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两部分。对于不确定性的东西,宽容开放地面对,并且强调要强化对不确定性的投入。对于试错机制,任正非曾说过,华为研发20年浪费了1000亿元。笔者认为,正是这1000亿元的错误,筑就了华为的软实力,也真正体现了华为的文化。在信息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百分百确保某项技术或者某款产品未来会取得成功,只有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到成功的路径。允许试错,鼓励试错,才是创新文化的核心特质。试问,汽车企业中有哪家敢有如此大的魄力和勇气去试错?
学习华为、深入华为、读懂华为,吸取其精华,对汽车产业重新起步、创新再出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学习高铁产业集成创新,走出国门
对于我国高铁产业的自主创新,汽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汽车产业是市场竞争型产业,而高铁是垄断型产业,二者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高铁这几年迅速发展,不但大大改变了国人的出行方式,而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制造业一张亮丽的名片。因此,高铁发展的轨迹对汽车产业有深刻启示。
我国高铁和汽车一样,也是从引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高铁没有走合资的道路。高铁从2004年开始对外投标,在引进谈判中发挥高超的谈判技巧,坚持谈判的底线,充分利用外方的矛盾,达到了以我为主、系统集成的目的。如今,我国已经掌握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这四大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时速350公里和时速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截至去年底,中国高铁里程达到1.83万公里,"四纵"干线基本形成,并且按照"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实现了出口,同时中国高铁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应该说,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这几年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还很弱,在出口和国际化上的表现更是不如人愿。2015年我国整车出口仅仅停留在七八十万辆的水平,一个国家的整车产销量已超过2400万辆,而出口仅占3%左右,令人汗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自主创新需要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升华,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篇大文章。因此,汽车行业要虚心向高铁产业学习,提高品牌影响力;在产品"走出去",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应该借鉴高铁产业的经验。
三、向互联网产业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汽车产业主要经历了三次技术变革的活跃期。
第一次是1994年前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PNGV(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制造百公里耗油3L的汽车,由此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的一系列变革。第二次是2005年前后,先进的汽车动力和能源技术得到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开始成为技术革命的主流。第三次就是近些年信息化、互联网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机遇。与前两次技术变革相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更加深刻和深远。我国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连续多年支持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对此产业内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对"弯道超车"的提法也有所质疑,但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意见却高度趋同,认为智能化、信息化、电动化和小型化,不仅是中国国民车的产品特征,而且能够使中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出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发明。如今,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我们的生活开始全面与互联网融合。互联网生态圈也逐步形成,物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支付系统、互动系统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生态圈。可以说,互联网给当今社会的某些方面带来了颠覆性变化。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亮点。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5.57亿人,占所有网民比例的85.8%。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重塑商业模式,所以我国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
那么,汽车行业要向互联网产业学习什么?笔者认为,与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公司有很多特殊的禀性:一是不惧怕失败,哪怕有5%的成功概率,也要努力;二是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的挑战;三是注重用户体验;四是包容与共享;五是讲求效率,团队年轻,更新迭代迅速。
在前互联网时代,人们没有机会面对海量信息,为数不多的信息处理要求还构不成对人脑处理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新时代,为了不被信息淹没,必须接受和使用互联网,这也叫数字化生存。
互联网在汽车上的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汽车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空间放大、地理的位移成为可能。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让线上、线下结合得更加紧密。
汽车产业在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抱互联网产业、融入互联网产业、学习互联网产业。对于汽车产业来讲,融入互联网等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讲,拥抱汽车产业,汽车就有成为"端"的可能,进而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利用互联网可以全面支持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金融、保险,包括全面提升和改变汽车的功能,使汽车变得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舒适,使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是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不同产业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时代,更是相关产业相互学习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以学习的心态、创新的追求、强国的意志,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学习中跨越发展。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地补”乱象丛生国务院出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