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创新都必将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和疑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产物,网约车由于切中普通市民"打车难、打车贵"的需求痛点,甫一出现就成为惠及普罗大众的"诺亚方舟",约车族人次以亿万计,拥有经济、环保等特征的新兴网约车业态似有燎原之势,凸现出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大潮正风生水起、波诡云谲。
然而,近日,北上广深等城市网约车"新政"落地,征求意见稿迅速引起全社会热议,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网约车新闻占据头条,风口效应爆棚,盖因关乎到太多人的切身利益,不关注行吗?
殊不知,上下班高峰时段、恶劣天气时候、急事要办的火烧眉毛时段,打车难成为大都市市民的普遍痛点。
然而,相关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却依然以"穿上马甲的计划经济"思维来对网约车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政策制定和规则设计,甚至有些条文细则可谓"荒诞":"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还城市一个蓝天",这是当下城市管理者台上台下的高频用句,网约车"新政"却规定"车型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将小排量汽车拒之门外)、还有类似于"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等,令人心生疑虑:到底是"倡导绿色出行"还是变相鼓励排量相对较大的B级车加盟网约车阵营?可想而知,这样的政策一旦实施,将可能直接扼杀网约车这种刚刚兴起不久的"共享经济"模式,也将间接架空7部委联合文件,其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允许其与传统出租车形式得以平行发展的改革、创新意义也将不再存在。
2016年10月8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称,在北京开网约车需要本市户籍,车辆牌照须为京牌,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车长大于5100毫米。
《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约车司机需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取得驾照;从事网约车的车辆要有上海车牌,轴距要达到2700毫米以上,新能源车的轴距也要达到2650毫米。
仔细研读上述北京、上海等地的实施细则,人们难免不会生出类似"架空7部委联合文件"的猜测。
北京、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正在大力治理"城市病",在交通和大气治理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合理利用道路资源,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缓解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还城市一个蓝天。
因此,笔者认为,仅从"改善空气质量、倡导绿色出行"的角度,也应该给新能源汽车松绑,在分时租赁领域新能源汽车大显身手的同时,网约车新政应该给新能源汽车"豁免权",不再设立"轴距指标"等车型门槛。因为,网约车的兴起,要解决的是打车"难和贵"的问题,何以担当起了出租车"升级"的使命?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转变理念、转换观念进而与时俱进,创新智慧、勇于行动,是每个人、每家企业、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国家都要"闻风而起"、迎接拥抱的激荡年代。国家层面的《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智慧城市的绿色出行等等。
从"恋旧"到"喜新厌旧"需要克服未知和陌生的"恐惧感",但死死抱住旧有过时的理念,则会背离宏大的变革浪潮,被创新风暴所"荡涤"。任何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则"只能延缓新经济的步伐,但最终无法阻挡新经济的脚步。
这也更是政府管理思维创新、行政智慧光大的时代,地方政府应该增加探索的勇气和改革的担当。如何从政府单向的管理思维向多方协商的治理思维转变,如何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如何以"群众欢不欢迎、群众满不满意"为检验标准,检视和调整相关的民生政策,是值得相关主管部门政策制定者们深思的问题。
如果"任性"的法规细则得以落地,或许旧病未去,新病却来袭。
一位专业人士就向新能源汽车网表示,无论政策如何变,市场的需求不会变。只要"打车难、打车贵"的痛点依然存在,那么随着网约车少了,那么上下班的高峰期和恶劣天气时,打车就会越来越难,黑车的市场就会很大。
城市是创新的摇篮、创业的乐园。发展新经济要创造新动能,城市未来的发展更应综合考量、科学布局,更应该汲取大众的智慧、广泛的参与和市场杠杆的调节。如何通过交通的改善让城市的经济更加有活力,让城市里生活的人出行更加方便。政策制定应该体现政府、企业、市场、消费者多方协商或博弈后取得的共识。靠几个砖家的"闭门会议"和变味了的所谓的听证会,以过时的思维理念和经验主义来面对和解决未来的问题,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当下,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突破利益壁垒,以创新智慧和勇气担当而砥砺前行,这是大众的企盼和政府的责任。
但愿,201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约车新政不要让"沉默的大多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