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本市场表现十分热闹,国内并购案例有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跨国并购案例有李书福73亿欧元(约90亿美元)收购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一举成为最大股东。
戴姆勒作为旗下拥有梅赛德斯-奔驰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顶级汽车工业集团,这一收购案立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问题就是此次收购的钱从哪里来?如此大额的跨国交易,是否会涉及反垄断调查?股权并购完成后,李书福能否顺利进入戴姆勒公司监事会?而李书福一手创立的吉利汽车未来的道路又会怎样?
2016年秋天,吉利开始与戴姆勒公司进行秘密接触,但当时并没有明确表示双方的接触是否涉及收购。2017年10月,吉利开始正式与戴姆勒进行接洽,并希望戴姆勒发行新股,以便吉利大量购进戴姆勒股票。但戴姆勒方面,似乎是出于保护现有股东权益的原因,拒绝了这一提案。但李书福并未因此放弃收购,而是开始通过二级市场大量购入戴姆勒股票,并最终用极快的速度成功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了戴姆勒9.69%的股份。
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其实是一招险棋。既要避免持股比例超过限额需要公告,又要避免因大量购买引起股价异动,稍有不慎,则会令收购成本大大增加,甚至有可能将公司拖入深渊。
李书福其实一直是中国企业家中在跨境收购方面,表现比较“激进”的代表。早在2009年,吉利就曾冒险收购了面临破产的澳洲自动变速器生产研发企业DSI;2010年,又顶住巨大的现金压力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这一举动被不少人批评为“蛇吞象”;2013年,吉利汽车一举将伦敦标志性黑色出租车生产商的英国锰铜全部纳入旗下;而就在去年的6月23日,吉利又投入大量资源收购了DRB旗下宝腾汽车和豪华跑车路特斯的大量股份,四个多月后的11月,又宣布与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其全部业务及资产。
这么多大额的收购项目,吉利的钱从哪里来?据相关数据披露,吉利集团2017年全年利润大致为102亿人民币。而仅是此次收购戴姆勒,就需要90亿美金,仅靠吉利自身资产,是远远不够完成近年来这些收购的。那么,钱从哪来呢?
对于此次收购所使用的90亿美金,国外媒体报道是由李书福个人购买,并通过一家名为Tenacl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td.的公司持有。而另有媒体认为,此次交易中,吉利付出的成本应低于92亿美元。因为半年前吉利集团在二级市场开始买入戴姆勒股票时,戴姆勒股价刚过70美元/股,而非2月23日的收盘价88.06美元/股。
那么,此次收购是否是李书福个人行为呢?联交所资料显示,目前李书福持有吉利汽车46.18%股份,根据吉利汽车最新市值,这部分股票价值约为982亿港元,折合125亿美元左右。这么看,李书福还是完全能负担得起此次交易的。
但面对这一猜测,李书福回应称,此次收购并非是他个人行为。吉利汽车也在其官微中表示:吉利集团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交易资金的自我平衡,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也有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收购戴姆勒,吉利得到了海外财团的支持,而该财团主要由兴业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组成,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资金来源于摩根士丹利。不过,吉利方面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2月26日,李书福以戴姆勒新晋大股东的身份,赶赴戴姆勒位于斯特加特的总部,拜访戴姆勒高层,当天,德国经济部长吉普理斯表示,德国政府将仔细审查中国吉利汽车购买价值90亿美元的戴姆勒股权的决定。并表示,有一名竞争对手公司的代表在戴姆勒监事会中占一个席位,那可能会带来问题。
目前看来,此次收购是否涉及反垄断调查、能否顺利过关尚无明确定论,但已有媒体称,就此次股权并购,德国政府方面表示,无论从竞争规则还是外商投资规则来说,都没有对吉利股权收购采取措施的必要,其发言人表示,“由于投资的性质只是小额股份,没有必要采取措施。”
不论事态走势如何,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都已距离成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商又近了一步,吉利与戴姆勒的未来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双方是否会在中国合资建厂?是否会合资生产电动汽车?是否也意味着全球电动车全产业链竞争进一步加剧?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取决于吉利能否在戴姆勒的董事会或监事会里取得席位,如果无法取得席位,介入戴姆勒的日常运营,仅仅是通过股东大会,则无法对戴姆勒产生较大影响,也将无力推动未来双方的许多合作。
实质上,吉利之所以斥巨资收购戴姆勒股份,所希望的就是得到戴姆勒的电动车电池技术,并与戴姆勒在武汉建立电动车合资企业或形成战略同盟,在自动驾驶和网联汽车等多领域进行合作,以对抗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
归根结底,所图的还是“技术”二字。我们仔细回顾近年来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跨境收购的案例,大多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其中,有我们工业起步较晚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也应反思,当我们的企业在这一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技术革命中,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当这些企业在挥动着现金买买买的时候,是否也应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让我们的企业不仅仅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还能够拥有全球领先的科技技术。
对科技相关企业而言,所有的品牌价值都来自于认同,而所有的认同都来自于该品牌所拥有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