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核心零部件突破、缺乏上下游供应链协同、不能跨界融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很可能重蹈传统产业覆辙,陷入技术空洞、产能驱动的窘境。核心零部件涉及电池、电控以及关键电力电子芯片等,上下游协同尤其是指电池上游资源、关键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协同创新链、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间的协同关系等,跨界融合不仅包括汽车与信息融合,还包括材料、制造、互联网等的融合。为落实国家汽车强国目标,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近日召开了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邀请有关部门、企业及行业专家,围绕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上游材料和动力电池协同发展、行业内部的技术突破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产业不协同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还需寻找更佳的协同路径。新能源整车与零部件的关系有三种情况,协同效果不一。一种是整车企业完全依托外部技术和零部件供给,自身没有关键性控制领域,更多是一个组装车间;另一种是整车厂走内部封闭路线,大而全小而全,风险是缺乏专业深度和规模经济;第三种是整车厂与关键零部件企业走合资模式,风险是很可能导致零部件商失去行业中立而被迫纳入某一整车厂供应体系,很难发展出一个面向全行业、有核心技术支撑的第三方零部件商。
一些行业联盟或协同创新平台缺乏实质性运作,效果堪忧。有些产学研平台、产业联盟、技术中心、创新中心、跨机构的实验室等,名目众多,但多未找到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有的平台一成立就没有实质运作,只是申请项目的工具;有的内部利益冲突大,参与者都相互防备,谁也不愿真正投入;有的打着国家或行业平台的名义,却背离公共平台、共性技术的定位,变成与业内企业“抢食”的同层次竞争者;有的平台一开始就只为一些企业内部研发服务,缺乏技术分享,鲜有行业贡献。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企业内部能力失衡。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非理性上涨,挤压了中游材料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的成本空间,也同样让受到补贴退坡影响的整车企业难以调整售价。电池回收、充电设施、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等发展滞后等,也都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推广。专家们提出更大的失衡是人才跟不上产业发展,所以才出现了技术与管理人才被挖来挖去,企业与个人都缺乏充分的时间积累;有很多专家很担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由于缺乏对制造及工艺的重视,在量产时容易陷入困境,新企业亟需补齐内部人才结构、能力结构,要加快形成高效、优质的供应链体系。
二、专家建议
1、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突破,探索有效的整车与零部件厂商协同关系。尤其是应高度关注新一轮的整零合资模式,要支持有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
2、制定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包括上游资源科学管理政策,限制资源价格非理性高涨;重视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加快可追溯性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动力电池回收激励政策;重视标准建设,在充电设施、电池统一、数据接口等方面尽快实现协同;重视从全球角度来布局研发、生产、供应链、市场等,同时也要高度关注核心技术长期在国外的风险。
3、要评估各类创新平台的运作效果,探索更有效的协同创新路径。真正有效的平台,必须先确定利益共同点,有共同目标,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方面的研发,形成合力。建立平台动态调整机制,对长期达不到目标、缺乏行业贡献的平台应尽早调整。
4、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产能问题。市场是决定产能的根本性力量 ,但也要警惕由于地方及社会资本助推导致新能源汽车中低端产能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要关注一些企业利用高杠杆多地投资建厂形成的潜在金融风险。
下一篇: 车企战略大布局:三大特点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