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出行领域“国家队”的T3出行服务公司的成立,以及一系列关于智慧城市与共享科技的新技术展会的举办,在这个炎热夏季掀起一股热潮。
近日,在国家会议中心E1场馆内,不少观众在各个展台间流连驻足,或兴趣盎然地聆听讲解,或亲身体验未来新科技将给出行方式带来的改变。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共享出行的头脑风暴——2018北京国际共享·智能出行大会(BSC)在展馆的另一侧同步进行。由于会场不隔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副会长徐丽在致辞时诙谐地说:“共享出行行业的现状就像今天的会场一样,充满了‘噪音’,但我们的企业还是非常顽强地坚持着。”
■共享出行热度有增无减
2010年,共享出行开始起步。从易到用车和滴滴打车等企业纷纷获得巨额融资开始,网约车在补贴大战中迎来了春天。2016年,共享单车热潮来临,备受资本追逐,不久共享汽车也进入用户视野。共享出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今全球共享经济十大“独角兽”企业名单中,共享出行就占据四席。
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出行业急速扩张。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国注册的分时租赁企业已经超过400家,运营车辆数量超过10万辆。其中不乏像Gofun、一度用车、途歌、巴歌出行、神州iCar等,这样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
然而,在经历了不到短暂的急速扩张后,自去年年底开始,资本开始逐渐回归理性,竞争进一步加剧,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共享出行业经历一场生死大考,共享汽车公司停止运营甚至“跑路”的新闻屡见不鲜。2017年3月,友友用车发布停止运营公告;同年10月,EZZY宣布解散;同年11月,天津红极一时的共享汽车SHAREN GO被曝“跑路”;2018年5月,麻瓜出行宣布停止服务。
于是,有人开始唱衰共享出行,认为风口已过。不过,大数据分析平台CrunchBase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共享出行成为美国风险资本流向的最重要领域之一,4家共享出行企业获得了12.3亿美元的融资,占总融资额的39%。
在国内,2018年1月,一汽轿车宣布与摩拜出行联手布局共享出行;同月,吉利集团控股的曹操专车完成10亿元AA轮融资;5月,立刻出行宣布完成B轮融资;7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重庆长安近日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打造高效率、高品质、高安全、可信赖的出行服务品牌。老牌国有车企也开始在新兴的移动出行市场中联合占位。
尽管共享出行经历了一波洗牌,但热度依旧有增无减,无论是车企还是投资界均对出行市场的巨大潜力充满期待。只是目前仍处于混沌期的国内共享出行业仿佛置身迷雾之中,正在寻觅方向。
■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北京领航员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建军,总结了目前共享出行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新能源共享汽车为例,很多车企因为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面临着巨大的去库存需求,所以多数进入共享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都很短;同时,目前31家较大规模的共享汽车运营商,绝大部分都布局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覆盖范围还非常有限;第三就是运营集中度低,大部分的企业车队规模比较小,不超过1000辆,规模达1万辆左右的头部企业还没有出现。
“当前,共享出行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方面是投入过大,这是一场重资产竞赛,车辆、充电桩等配套设施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是运营风险,车辆的维修、调度都需要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尤其是去年我们发现,运营车辆违章情况非常普遍,这令我们感到非常头疼。”潘建军说道。
徐丽分析指出,充电、牌照、线下运维、车辆品质是当前共享出行的四大制约因素。很多企业在快速成长中感受到很大压力,政府的态度会根据市场情况有所调整,虽然整体态度是以鼓励、倡导为主,但是对涉及一些既得利益方保持质疑和审慎态度,仅仅在局部领域给予包容,政府、企业和社会还未携手走向共同治理。
以网约车牌照为例,根据现有政策,网约车要实现合法合规运营,需人、车、平台三证合一,即同时具备平台经营许可证、网约车运输证、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目前国内大约有130家网约车平台,但只有极少数企业拿到北、上、广、深的全部牌照。此外,受政府针对从业者要求从严的影响,合乎条件的司机越来越少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北京要想成为网约车驾驶员,必须具备北京户籍、北京牌照、驾驶员有网约出租车驾驶员证、车辆有网约出租车运输证四大条件。
至于民众对共享出行有何期待?与广为普及的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的用户接受度还更低,存在押金退还、车辆质量以及内外观整洁度、计价方式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运营模式亟待升级和创新。“。“价格偏高、取还车网点少且分布不均,是普通消费者对共享汽车最直观的感受。”徐丽直言。
徐丽总结,从企业角度看,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大部分企业还没找到可持续盈利的模式;从政府的角度看,最大的问题是尚未找到适应新业态的治理模式;从公众角度看,共享经济的消费习惯尚未养成。
■降本增效才能走得长远
“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高数量的产品投放。但是共享资源、公共设施毕竟是有限的,相关企业不做市场调研,为抢占市场占有率进行大规模投放,其实违背了共享经济的本意。”在易路达车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李波看来,有节奏的适度投放、规范的经营、完备的风控管理才是共享经济的精髓所在。
“的确,很多问题需要正视,不过从2017年到2018年共享出行市场的两大变化,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判断。”徐丽分析认为,一大变化是共享行业“墙里开花墙外香”,如滴滴已开始向海外市场渗透;二是大力发展平台一体化出行,包括滴滴公布太极战略、高德发布顺风车、摩拜布局共享汽车和网约车、美团收购摩拜,这是企业自救和企业做大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判断,徐丽认为,对于共享出行企业来说,未来一到两年的关键词是降成本,需要靠扩张、平台化和竞争,同时加强内部的管控。对于政府来说,主基调应该是如何推动发展,鉴于全球共享经济大潮势不可挡,一方面需要靠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信用体系,然后加强第三方评估,以及对企业的监管。对于投资者来说,今年的投资将更加审慎,要更看重出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理念,不能简单的重复拷贝,而要更支持平台模式的创业,更关注国际化的投资。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常务副会长张暖对此也深表赞同,他说:“:“当前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共享出行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企业间生产资料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运维效率和效益,同时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将共享出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纳入公共预算管理,才能有效推进交通和公共资源融入共享出行的发展。”
对于共享出行的前景,徐丽引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话:“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是个谜团,但今天却是礼物。共享出行活力无限、未来可期,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