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兴明
今天主要讲两个观点,第一,今年的主题是产融结合和国际创新协同,我谈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
。为什么这么说?跟汇川成长的经历有关系。汇川八年前就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在中国大地上运行的新能源车里面我们提供了11万台电机控制器,我们驱动的新能源车累计运行10亿公里,但是我们的成绩主要在商用车领域,就是客车和营运类乘用车。
我们经过八年摸索以后发现,今天我们站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浪尖的时候,第一我们特别欣喜,当国际巨头纷纷把未来的汽车战略调整为新能源汽车以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竞争是国际化的,跟早期商用车的发展在国内闭关或者自给自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了。
同时我们觉得最可怕的,欧洲和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基础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时间,中国却很苍白,所以如果靠我们自力更生,想弯道超车,没有国际协同的机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想发展起来是不现实的。我有一个表格,这个表格不是权威的,是我们公司在意识到国际创新协同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以后,我们在全世界招聘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才,在国际顶级公司工作的顶级专家给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打的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们国家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特别涉及到新能源汽车一定要从能源的角度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能源的角度看这个新能源产业事物发展的内容,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产融结合,车能不能给人类带来能源消费的革命,清华大学的老师讲得非常好。决定能源的就是能源的转换系统,就是我们的动力电池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大家看看我们国家的水平,跟世界一流的差距。世界一流有日本的一流也有欧洲的一流,我们的差距都在六七十分。如果这样的技术想让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成为世界的最大市场的话,我们技术上是支撑不起来的,可能我们的政策可以,可能我们的政府推动可以,但是我们的技术撑不起来。
汇川在这个行业里主要做相关的核心零部件,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我们认识到不走国际化协同创新没有出路,这是我们最近这两年痛苦再痛苦以后摸索出来的,没有国际协同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没有出路,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可能说得危言耸听。我们做企业比较实在,不想讲大家愿意听的话。
第二个观点,怎么样去创新?怎么样去国际创新协同?我们公司通过两年的路走过来以后发现,国际上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储备,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储备。我刚才说过国外先进的国家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人才的储备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这是个非常好的资源,而且这些国际化的人才都认可未来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他们愿意把他们的才华、一生的积累贡献给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消费者,这是个非常好的条件。我们了解到这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以后,我们有这样几种做法。
第一,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首先我们自己一定要强,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充分的对接的队伍,我们公司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300人,今年还会增加200人,500人的研发队伍,占我们公司整个研发人员的1/3,就是这些核心零部件的研究。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本土化的队伍。
第二,我们一定要通过资本的方式或者一些好的激励手段去吸引一些世界顶级的人才,国际协同创新的前提是队伍必须国际化,队伍必须世界化。
第三,我们已经开始通过资本的方式兼并收购或者吸收一些欧洲的最先进的企业的技术,但是我告诉大家这些技术不是完全拿到中国来。照搬照抄地拿到中国来是不行的,中国有很多本土化的约束,我们的材料、我们的热处理还有加工技术是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所以需要三方面的结合,强化本土的研发力量,强化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国际化一流人才的引进,利用我们的资本强化对欧洲先进技术的公司,包括一些载体进行兼并收购,真正能融合一体,但是这种融合还要在中国供应链的基础上本土化。
以上是我的两个观点,第一,没有国际化的创新机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会非常艰难。第二,每一个企业都是可以有作为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好的资本条件,最重要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只要我们用心做,认认真真做,我们一定有机会。
谢谢大家。
(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新能源汽车百人会”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opic/bairenhui/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topic/bair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