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4年的全球光伏市场发展可以用“稳健保守”来概括,那么原预计可以有良好态势的2015年,却令人大跌眼镜。光伏市场显得“哀鸿遍野”。其中重要的因素来源于行业内不少个中巨头竟然在这一年栽了大跟头。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巨头阿文戈亚(Abengoa)便于11月底申请了债权人保护。
截止目前,已有6家光伏及与光伏产业相关公司淡出了众人视线,当前,不管是已身处其中的或是即将加入相关行业的同行们,都应警钟长鸣。
提到光伏企业,不得不提到德国。
在《再生能源法》的大力扶持下,德国太阳能曾大赚特赚,并引领世界市场直到2008年。但正因有了政府的慷慨补贴,德国企业没能及时改组结构,以扩大竞争能力。在中国廉价竞争对手和全球价格猛跌的冲击下,德国一众企业纷纷倒下。
博世和西门子卖掉或停止了太阳能业务。Solon、太阳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相继宣告破产。
就目前来言,德国正常开张的太阳能公司已所剩无几,而幸存者之一的晶矽光伏组件制造商Solar-Fabrik也走上了前辈的老路。今年2月,Solar-Fabrik以流动资产问题向弗莱堡当地法院申请自主管理破产程序。
唯一幸存的大公司目前仅有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该公司迫使债主放弃部分债务并赢得卡塔尔的大力投资,这才喘过气来。虽然还有残余或后续企业,但已无法挽回颓势。德国太阳能工业几乎已全军覆没。
接下来,我们谈谈美国。
全球首家使用移动式机器人动态运营太阳能发电厂的美国公司QBotix也位列破产行列,这家起家于硅谷的公司,一直试图通过创新方式降低双轴定日设备成本,包括打造轨道上的机器人来调整太阳能电池面板角度,从而节省至少20%的成本。
但目前单轴定日设备本就极为便宜且构造简单,加上技术革新使成本下降速度加快,QBotix的“独辟蹊径”最终未能咬合光伏业前进的齿轮。
成立于1969年的Spire是集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于一身太阳能公司,10月底宣布因资金不足将停止所有非必要的营运活动,必要时可能出售公司或部分资产。
另一家被列为观察对象的是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AndalaySolar,该公司目前股价已经沦落到每股仅0.0011美元,几乎趋近于零,“还能有多久时光”的忧虑令人不胜唏嘘。
下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是美国先进的抛物面镜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商和制造商SkyFuel,由于此类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市场上竞争力越来越受限,因此迫使SkyFuel不得不寻找“金主”。
8月,中国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麾下美国子公司HarvestInternationalNewEnergy以400万美元全资收购SkyFuel,后者仍可以保持美国公司的身份,继续进行尖端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从此角度看,虽是结束也是重生。
最后,我们来聊聊中国。
屡次打破硒化铜铟镓(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纪录的中国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于8月宣布关闭CIGS薄膜产线并结束太阳能部门的营运工作。
尽管一直将太阳能视为重要的绿色电力来源并认可太阳能组件制造是一个健全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无奈经过6年努力仍未能走出一套稳定获利的模式,最终难逃停业的命运。
而对于中国最老牌的光伏公司“天合光能”而言,刚刚因退出中欧贸易协定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而高潮一波接一波,它于美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收到一封初步无约束性收购提议书。发函方正是一手创办天合光能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以及兴业银行旗下的上海兴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为此,天合光能董事会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处理此事,委员会成员为邵孝恒和赵谦两位公司独立董事。董事会成员(不包括高纪凡)目前正在审查和评估该提议书。
据天合光能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太阳能企业创立至今将近二十年,从当初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引领全球光伏业的巨擘。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天合内部的硅锭产能约为2.3G瓦,硅片产能约为1.8G瓦,电池及组件产量分别为3.5G瓦、4.7G瓦,多年来一直牢牢占据全球前五强席位。
2006年其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资产连年快速增长,至今扩大超过十倍有余。但让天合光能的创始人感到不爽的是,其股价却呈反向之势一路跌荡。总市值竟仅在60亿元人民币左右。
而这也是作为大股东的天合董事长兼CEO高纪凡终下决心对公司进行私有化的直接诱因。
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形时,各公司为提高竞争力,精简员工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然并卵,最终资不抵债难逃关门大吉的厄运。而天合光能的私有化举动,也并非先例。早在今年6月份,光伏企业晶澳太阳能大股东率先提出了将公司私有化。或许私有化后并回归A股上市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