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我们依旧要研发更多的新型电池技术,开发多种类不同应用的电池产品,降低对单一原材料的依赖,确保企业原料供应的安全可控。”
12月14日,“第六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1)”在江西赣州召开。
来自国内整车、动力电池、材料、设备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和行业机构,以及国外部分在华产业链企业代表汇聚于此,共同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交付、供应链安全与保障、双碳目标与全球化市场新格局、材料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等产业链核心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图为中国工程院郑绵平院士作视频主旨发言
在“碳中和搅动市场新风云”专场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主旨发言时指出,自今年年初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环比增长12.5%和7.2%,同比增长均为1.3倍。今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8.5万辆,同比增长98%。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碳排放政策的紧缩,欧洲、北美等地区一些国家也出台了更多促进汽车电动化的政策,这将进一步刺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郑绵平表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及预期的大幅增加,带来高质量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量激增,动力电池制造企业争相扩产,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即将进入“TWh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也将提前迎来“TWh时代”。与市场需求带动产能扩张相对应的是,近几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锂电池生产企业成本压力大增。
为保障自身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纷纷开启了抢占资源的布局模式,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LG新能源、紫金矿业、赣锋锂业、富临精工、盛新锂能等国内外锂电制造和资源类企业。这也印证了确保供应链安全,特别是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对于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据郑绵平介绍,中国作为全球锂资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0%以上。虽然中国已勘探的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20%,但对两种储锂形式——卤水锂和硬岩锂的开采都不尽如人意,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特别是锂盐的利用方面,我国虽拥有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丰富的卤水型锂矿资源,但当前“盐湖锂”尚处在一个产能初步释放阶段。因此,企业一方面要继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锂盐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上下游协同,推动产能的整体释放。政府层面也要制定好产业发展政策,助力企业发展。
郑绵平强调,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我们依旧要研发更多的新型电池技术,开发多种类不同应用的电池产品,降低对单一原材料的依赖,确保企业原料供应的安全可控。而由于锂电池可回收的特性,加大锂电池回收力度,建设良好的回收体系,提升锂电回收技术,也将会缓解部分锂资源缺口。
郑绵平谈到,当前我国正迎来建设锂电产业强国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如此良机,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在座的各位产业界同仁更应该未雨绸缪、及早部署,加强国内锂盐资源开采的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在国际锂矿等资源领域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加强对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以确保我国锂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