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海上风电价格战,业内人士呼吁,以合理价格定标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019年到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设备招标价格经历了8000元/千瓦、6000元/千瓦及3800元/千瓦的过程,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下降,而海上风场的开发成本基本维持在16500元/千瓦左右,设备费用从最初的50%下降到25%。”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风电”)正高级工程师赵萍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设备大幅降价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海上风电开发商中标价格不能以最低价格中标,应以较合理价格定标,引导海上风电行业健康发展。
行业“内卷”严重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574万千瓦、7167万千瓦、4757万千瓦。我国海上风资源储量丰富,2019年至2021年海上新增装机分别为198万千瓦、306万千瓦、1690万千瓦。我国海上风电经历了示范项目、特许权招标、固定上网电价、竞争配置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到充分竞争的第四阶段。
据了解,海上风电场涉及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运行和维护,其成本主要由设备购置费、建设安装费用、其他费用、利息构成。设备费用包括基础以上的设备(不含海缆),如整机和塔筒等;建设安装费用包括海上风电基础打桩及机组吊装;其他费用包括项目海用地费用、项目建管费、生产准备费等;利息与风场建设周期及利率相关。目前海上风电总体开发成本没有大的变化,但设备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幅下降。
2021年11月8日,中国海装中标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项目,投标单价为3830元/千瓦;2021年10月19日,中国海装中标华润电力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投标单价为4061元/千瓦,这两次中标的中国海装均为最低价中标。今年以来,海上风电设备价格继续“探底”。今年1月,海上风电再现低价跌破3000元/千瓦,引起业内哗然。
对于风机价格接连下探,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打硬仗”倒逼整个行业快速创新,在合理利润区间把行业规模做得更大、发展更快,实现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是警惕部分企业受“价格战”冲击,研发投入难以持续,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交付周期或受影响。
成本压力倒逼风电机组技术快速迭代,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也是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风机价格下探是必然。但不同的声音是,低价不利于行业发展,行业需要理性的价格机制,风机降成本肯定是趋势,但需要有个过程。风机70%是大部件成本,进一步压低价格存在难度,要考虑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降本。
“目前风电中标基本都是按照最低价中标,拥有其他方面盈利能力的设备商为了占领市场大幅降价,而真正专注于设备制造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不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风电设备的寿命周期至少25年,低价中标会影响设备的质量进而影响能源装备的安全性。”
赵萍告诉中能传媒记者,风电设备招标应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以产品质量为追求目标,同时兼顾到中标单位的合理利润,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守住降本“底线”
高可靠性是能源装备的根本,也是降低成本的红线。从中标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低价中标尤其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可能会倒逼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非理性降本措施,比如采购低质零部件材料或降低设计安全裕度,缩短技术进步的应用和验证时间,最终导致整机厂家因市场生存压力而降低创新动力和创新投入,埋下机组技术和质量风险隐患。
“平价时代,降价既是必然,也是必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平价时代,势必导致竞争的加剧,降价是必然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需的。但降价一定是度电成本的下降,是靠投资综合成本的下降和发电量效率的提升,而且发电效率的提升投入产出比更大,绝不是只有设备降价一条路。
过去十年,中国风电设备价格降低了近65%,风电开发造价降低了近40%,同时发电效率提高了30%,中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不仅自身拉动了经济,而且对船舶工业、冶金工业等转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使其制造经验、技术水平、工艺知识的积累和提升。
“整体来看,风电市场在走向成熟,不是在拼单位千瓦的造价,而是在比较度电成本,更加拼的是综合实力,包括性能优异的设备质量、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力、成本更优的发电效率提升方案等等。”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平价时代超过50%的上网电价降幅,发展海上风电,不仅需要国家规模化开发,还需要整机厂商持续投入研发创新,进行全产业链降本。某种程度上说,风机成本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降价幅度超过合理范畴,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不断探底,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行业发展鼓励理性竞争,但同时也必须杜绝过度价格战而引发产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