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新能源汽车销售员的朋友圈都在转发3月份新能源汽车涨价清单,同时还不忘附送一份:“省钱无技巧,全靠早买”。
自2022年初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别在1月和3月迎来了两次涨价。新车加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涨价的车企有比亚迪、欧拉、五菱、威马、小鹏、哪吒、零跑、理想等几乎所有消费者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发布了涨价通知,这也是汽车行业少有的现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涨价并没有“浇灭”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反而在终端市场“疯抢”。很多车企新车订单的交付时间已经排到了三四个月。但在这波涨价潮中,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有一杯羹,很多新二线造车势力只是贪婪,对于新车涨价更是痛苦。
宣布涨价变成订单“收割武器”
以前新车卖的好的话,一定是金九银十旺季或者年底大促销。经销商大幅优惠后,刺激了用户的消费。而现在,恰恰相反,新能源汽车市场因为新车涨价,迎来了抢购热潮。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很多一线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订单都非常可观。一名销售人员表示,涨价前一天,4S门店一天就有近100个订单。
华北一家Xpeng Motors专卖店的经理也表示,自从3月18日Xpeng Motors宣布提价三天后,店里就陆续接到不少订单。单日最高订单数接近30单,四天订单数也超过100单,这在平时也很少见。
此外,比亚迪4S店的一位销售人员也表示,自从厂家有了涨价的意向后,店里的生意明显好了很多。以前平日人流量很少,现在平日每天店里都有10-20组看车客户。周末店里顾客比较多,试驾也经常有排队的。
据网上消息,比亚迪涨价后的第二天,全国就接到了近3万的订单。3月30日,比亚迪表示,目前公司累计未完成订单达到40万辆,且仍在逐月增加。
不仅来自Xpeng Motors和比亚迪的新车订单增长迅速,来自哪吒汽车和特斯拉等汽车品牌的订单也在继续攀升。3月份,订单创历史新高。一家新势力车企的销售透露,他供职的公司3月份订单超过1.6万单,环比增长60%以上。
一位销售人员表示,由于特斯拉10天内涨价3次,消费者普遍担心新能源汽车价格会继续上涨,所以率先下单锁定新车价格,因为很多车企给出的政策是涨价对订购车型没有影响,所以很多消费者赶在涨价前下单。
当很多网友在论坛上传新车报价咨询价格是否合适时,评论区网友的态度已经从之前吐槽4S店的不厚道,变成了涨价前赶紧下单。
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波涨价订单,还得从今年1月和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两次涨价说起。其实1月份涨价主要是针对补贴下降,涨价基本覆盖了下降的差价;3月份这种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供应链成本的持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底,已有20多家车企的50多款车型提价,其中包括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突出的传统车企,以及特斯拉、理想、小鹏等新车厂商,当然还有零跑、Nez
从涨价幅度来看,3月份调价幅度大于1月份。特斯拉连续三次调价后,高性能车型涨幅已达3万元;跑零C11最高涨幅也是3万元;还有小鹏、威马等车企,其部分产品价格自3月以来涨幅超过2万元。
除了价格上涨幅度大,3月份的价格上涨也来势汹汹,与1月份价格上涨的缓冲时间不同。大部分品牌在涨价公告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调整价格,甚至不给消费者任何反应时间。
比如比亚迪汽车3月15日23: 50在微博宣布涨价,涨价日期3月16日生效。五菱汽车也于3月23日23: 51在微博中宣布提价,调价日期也定为次日,3月24日生效。从通知公布到正式调价,中间只有10分钟的间隔,让消费者措手不及。
两家车企的快速调价,让很多有意购车的消费者坐不住了,也助长了这股订单热潮。
那么,为什么价格调整得这么快呢?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库存订单充足的品牌一般不会提前太长时间宣布涨价,像比亚迪、五菱这样只需10分钟就能调整价格的公司并不多见。这也说明两家车企终端订单充足,不需要提前发布信息来积累订单。
至于那些还没有宣布涨价的车企,或许正如CEO李所说:还没有涨价的品牌,大部分都是还没有谈妥,一般会在谈妥之后马上涨价。第二季度电池成本涨幅离谱。
p>对于那些提前几天至一周发布公告的品牌,从侧面也反映出库存订单数量并不算很大,想通过涨价前的这段时间收集更多订单。所以,4月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继续迎来新一轮涨价,有竞争力的车企还会继续收割一波涨价潮前夕新车订单。除了价格不停涨涨涨外,还有另外一个促进新能源车销量上涨的因素,那就是油价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自从2021年开始,油价就开始开启了价格上升通道,2022年3月油价更是达到了近十年的最高点,燃油车越来越高的使用成本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与使用成本日益上涨的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不仅补能成本更加低廉,还可以享受免购置税、不限行等政策性优惠。
伴随油价突破9元时代,消费者购车的心态也出现了变化,他们放弃选购燃油车,又担心新能源车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不想在高位购买,所以赶在下一波涨价潮之前下订一辆新能源车。
一位放弃燃油车选择特斯拉Model 3准车主表示,之前看了小鹏P7,本想再多看几个汽车品牌,但是眼看着特斯拉10天价格调整了三次,涨幅高达2万元以上,于是毫不犹豫地下订单。
也有欧拉车主表示,3月1日欧拉部分车型上调8000-12000元,同时取消了赠送价值2000元充电桩权益,当时想再等等。直到3月19日欧拉宣布4日后再次涨价,就是在这个缓冲期下了订单,车主还表示店内销售十分火爆,不少人都想赶在涨价前下订。
除此之外,不少车企的预订政策也抓住了消费者的焦虑心理,助推着这一波购车热潮。比如特斯拉,消费者只需要交1000元定金,就可以锁定目前新车的价格和权益,后续可以随时更改配置,还可以选择延期提车,如果新车价格降低,也可以退还差价。而AITO问界M5虽然还未涨价,但销售人员也表示,可以先付5000元订金,在排产前随时可退。“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么做,也不用有压力。”
2022年新能源汽车经历了两轮涨价,如果说第一次涨价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那第二次涨价妥妥成了一线车企收割订单的利器。涨价不仅没有遏制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甚至在近期助推出一波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小高潮”。
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分到这波红利
与新能源汽车一线品牌的抢购热潮相比,不少二线造车新势力在销量上承担很大压力。换句话说,并非所有宣布涨价的新能源品牌都在这波涨价潮中收割到订单。
根据经销商的反馈,处于腰部和底部的造车新势力订单变化不大。虽然客户表现出在涨价前有下单意愿,但实际订单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并且出现这种情况的车企不在少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腰部和底部新势力车型在终端售价方面优惠力度较高,虽然后续因为补贴因素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够,再加上第二次涨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雪上加霜,销量可想而知。
以零跑C11豪华版和比亚迪宋PLUS EV为例,二者同样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电池容量分别为78.5kWh和71.7kWh,二者电池容量差距接近7kWh。但是从涨价幅度来看,零跑C11豪华版涨幅高达2万元,比亚迪宋PLUS EV涨了6000元。
再来看广汽埃安的埃安Y和零跑C11,二者采用三元锂电池,电池容量分比为76.6kWh和76.8kWh,差额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后者涨了2万元,而前者只涨了1万元。
如果按照品牌影响力来看,比亚迪和广汽埃安显然要比零跑更强,但这两家车企却不是涨价幅度最高的,而零跑C11显然在这次涨价中不占优势,价格上涨幅度过高也会影响成交数量。
同样的电池容量,新车价格涨幅却不同,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放弃购买二线新势力产品的原因之一,毕竟第二梯队的造车新势力品牌溢价还不足以支持如此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如果将3月这次涨价潮归结于电池原材料成本上涨,那么价格上涨幅度应该与电池容量相关,但为何电池容量相差不大的产品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
对此零跑汽车给出解释,由于零跑C11此前定价偏低,所以这次涨幅较大。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与企业采购成本有关,就比如每家车企在同一家电池供应商采购的电池价格都不尽相同。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整车厂和电池厂家采购都是采用阶梯定价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销量规模,每达到一个台阶递减3%,直到15%封顶。也就是说,规模大的公司和规模小的公司成本差异可以达到15%,以一块60kWh的电池包来说,成本差异在1万元左右。对于一些体量较小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本身体量就小,整体采购成本价格比较高,与供应商议价能力有限。所以导致电池容量相差不大的企业,新车价格调整有着较大差别。
当然,这种议价能力的差异并不仅仅局限于动力电池,而是整个供应链中所需要采购的零部件、物料或服务,包括芯片和其他零部件的价格也在上涨,同样也出现大规模公司和小体量企业类似的情况。
在这轮涨价中,体量较小的二线造车新势力也会面临很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聚焦在10万以下和10-15万元市场的新能源车企,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后,会陷入两难境地。在这些价格区间的目标用户对价格异常敏感,本身预算就有限,而面对几千到上万元的价格变化时,就更打消了买车的积极性。
如果这些车企为了订单不涨价,就会陷入亏损状态;涨价多了用户不买单,订单和销量也会减少,体量还是上不去,依然没有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于是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实力较弱的车企来说可谓是生死一线,毕竟新车的销量尚未有起色,这次涨价让产品的竞争力只会更弱,从价格上就没有竞争力,也会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针对目前“追涨不追跌”的现状,就要求车企妥善处理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如果时间拉得过长,消费者购车焦虑没了,订单也跟着消失了。所以车企何时涨价、涨价幅度一定程度上考验车企的营销应变能力,最终消费者归根结底还要看产品和品牌影响力。
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何车企宣布涨价后,有些品牌客流量出现下降,而特斯拉、比亚迪等一线新能源品牌销量火爆了。所以,这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新车涨价,并不是让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受益,部分二线造车新势力正面临生死边缘的博弈。
总结:在走访过程中,不少销售人员担心新能源车价格上涨后会影响销量,但最终的结果却显示,价格上涨之后该成交的订单还是会成交,这次新能源车价格上涨反而让那些在油车和电车之间纠结的用户更明确目标,从而加快了订单成交速度。由此来看,这次新能源车涨价的红利会一直持续整个4月,二线造车新势力更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起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