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您认为我国储能产业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来小康:无论从技术水平、制造能力,还是从商业模式来看,我国的储能产业还处于培育期,还没有走到可以大规模推广的阶段,尚待突破。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
比如应用范围较广的电动汽车,仍然还没有实现大范围推广,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因此还需要政府来介入和鼓励。
储能技术需要新的跃升技术,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改进。比如电动汽车,我们希望电池是一代一代地往下走。
什么叫“下一代储能技术”?肯定是有技术的革命,这需要突破很多技术瓶颈。我们国家应用环节的储能技术可以说是跟发达国家“并跑”,而电池本身的研发技术上处于“跟跑”状态。
中国电力报:跟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储能产业有哪些差距?
来小康:我们的储能技术为什么比国外差一些,我们的差距在哪儿?搞科研的人都很清楚,比起发达国家,我们缺少分析手段。研发的理念、思路、体系是一回事儿,而分析手段是另外一回事儿。打个比方来说,一项电池技术,我们的分析手段只能看到“分子级”,而人家能看到“原子级”。
我们国内的储能科研体系和国外的体系差不多,因为我们基本的东西都是跟人家学来的。我们相对分散一些,但是集中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并不是一定要把科研力量都集中在一起。一开始鼓励大家广泛参与,在发展过程中再把发展快的、实力强的集中一下来搞关键技术攻关,我们也有这种机制。
我们希望,储能技术尽快走进“下一代储能技术”,寿命更长、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安全性更好,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这里面有很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甚至说是存在一些天花板。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储能还有很多的研发工作要做。
中国电力报: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行业的制造能力是顶级的,那么储能方面怎么样?
来小康:我们的高端制造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从电化学电池技术来看,研发的源头技术在美国,产业制造是日本、韩国、中国三足鼎立,但是我们处在偏低端的位置,日本和韩国的电池制造能力比我们强一些。
日本的整体的制造业很发达,其它行业的很多先进的制造技术直接拿过来用于储能产品的制造。在制造的精细化、质量控制、精密制造等方面,日本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日本有一大批工匠。相比起来,我们国家的储能制造产业在这方面缺少一定的积淀。
我们国内一个行业的厂家数量往往很多,各种层次的都有。我们的一线厂家制造水平跟国外的一线厂家差不了多少,但是国外只有那么几个企业,都是一线企业,而我们水平差的、小规模的企业还有很多,所以整体的能力水平就差了。
中国电力报:储能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在这方面,国外有哪些经验或者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来小康:我们的储能产业在商业模式上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我们的电价体系,有很多过去计划经济的烙印,改变起来也非常费劲。基础的电价机制尚未理顺,所以调频等辅助电价很难科学体现,而储能产业就是发挥一个电力系统的辅助作用,特别需要体现市场价值的电价反映。
比如,美国有调频电价,这对储能的商业应用有很大刺激作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是在分布式光伏方面应用较多。什么事情都有边际条件,比如德国,因为它有电价政策作支撑,即使电池的寿命不太长、成本不太低,商业应用起来也是盈利的。
这给我们国家的启示就是,要实现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要么调整电价政策,要么在技术上突破,基本上就是这两条路。
中国电力报:储能在汽车领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那么在电力系统应用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来小康: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因为它有一个成熟的市场作参照,那就是燃油车市场,所以商业模式建立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我们也希望,国家政策对电动汽车行业的补贴等鼓励政策,能更好地传导到技术研发环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不是简单用来扩大生产能力,让技术进步有一个落脚点,补贴资金促进储能技术的研发,让补贴的价值体现得更充分。
从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应用来看,我们的投入和精力大部分在前端,也就是科研项目的研发。一些示范工程的实验,其真正的商业应用还没有大范围开始。这方面的行业政策还很难制定下来,所以商业模式很难建立。电力系统的储能应用主要是用来解决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等问题,储能怎么跟新能源、电网解耦、对接,还没有理顺。
中国电力报:对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储能是最被看好的化解消纳困难的手段之一,储能将为新能源带来什么?
来小康:可再生能源有两个难题,一个是波动性,一个是间歇性。我们现在的储能技术,只能解决一些新能源在并网阶段的波动给电网带来的扰动等问题,而对于间歇性的问题,“小时间”尺度还能解决,但是对于较长的时间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就很难用储能来调节。再比如有些地方,冬季大风,夏季几乎无风,那用储能就很难解决风电的间歇性问题。
弃风弃光完全靠储能来解决是不可能的。虽然说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成本太高,没有经济性。从国内和国际来看,电化学储能技术是主流,电化学恰恰能解决波动问题,物理储能确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电力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储能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您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工作有什么看法?
来小康:国家支持的应该主要在科技研发这个阶段,应该继续加大力量,因为研发的门槛较高,并不是随便一个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就能进入。在一个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国家的关注点会发生变化。
在技术不太成熟时,国家要把更多的钱用在研发阶段,在技术已经成熟、需要进行市场推广来形成良性循环的时候,国家应该把这条路疏通。技术不与应用对接,科研就没有价值了。
上一篇: 东电社长承认隐瞒福岛核电站堆芯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