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动下,针对陕西榆林地区的煤炭业现状,银行业认清形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思路,抓住“煤质、价格、成本、规模、渠道、转化”这六大决定煤炭企业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要素,细化行业客户,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优化期限结构、突出重点支持等手段,调整信贷结构,力挺能源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以反哺实体经济。
陕西榆林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二,而煤炭行业则是榆林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后,进入产能严重过剩、需求增速放缓、库存压力骤增、价格持续低迷的拐点时期。在国家宏观调控“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煤炭产业链上的部分企业面临市场的重新洗牌,或转型升级,或关停并转。榆林银行业根植于能源经济,同时也是能源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转型升级带来的风险,对银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有机遇。
煤炭产业:壮士断腕 凤凰涅槃
煤炭行业繁荣难续,中小煤企经营遇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行业进入“严冬”,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榆林煤价从最高峰1200元/吨跌落至不足160元/吨。榆林煤炭业多集中于榆阳区、神木、府谷县等地,煤炭企业大大小小几百家,多以乡镇煤矿为主。以神木县为例,国家重点煤矿13个、国有地方煤矿8个,乡镇煤矿128个,乡镇煤矿以中小煤矿居多,如神木县苏家壕煤矿、贺川镇母河沟煤矿、孙家岔镇狼窝渠煤矿等,技术水平不高,规模效益欠佳。随着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煤炭价格暴跌,面对巨额亏损窘境,许多煤炭企业不得不通过降薪、停职留薪、内部休假等方式来减少企业的生产费用,经营不善倒闭者众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榆林煤炭原煤等主要能源产品产量为36103.5万吨,较2014年减少159.9万吨,下降2.6%,同比增速下滑7.5个百分点。
粗放低效潜藏风险,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榆林中小煤矿多为粗放式经营,煤矿渗水、工人违规操作等问题频出,开采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明显竞争优势,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2016年初神木县孙家岔镇刘家峁煤矿发生露天违规爆破引发井下爆炸的事故。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对煤矿企业进行了安全排查和清理整顿,关闭了部分存在隐患的煤矿企业。截至目前,神木县有130多家煤炭企业关停,府谷县的复工率仅为50%。但即便完成整改顺利复工,企业管理和技术的改革升级还远未完成,甚至未从根本上触及企业变革。
比较优势难以撼动,支柱产业地位不变。尽管煤炭行业进入结构调整期,总体持续低位运行,但陕西煤炭行业仍有比较优势。一是规模优势,煤炭资源总量位列全国第四,累计探明储量位列全国第三;二是成本优势,在当前煤炭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吨煤平均利润仍然保持在30-80元左右;三是煤质优势,属于侏罗纪煤炭,是环保煤、优质煤、清洁煤,具有发热量高和气化性能好的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市场竞争力难有匹敌;四是区位优势,毗邻中东部用煤大省,运输成本较低,随着西平铁路、黄-韩-侯铁路和西康铁路的建成运营,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去产能”要去的是过剩产能,即有效需求不足的产能,而榆林具有技术、质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的煤矿市场广阔,遍及全国。因此,煤炭行业仍在榆林市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市28.8%以上,煤矿开采和选洗业完成投资204.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9.4%。从长远来看,陕西仍将是重要的煤炭输出大省。
银行业:抱团过冬 稳中有为
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动下,银行业认清形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思路,抓住“煤质、价格、成本、规模、渠道、转化”这六大决定煤炭企业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要素,细化行业客户,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优化期限结构、突出重点支持等手段,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克服转型升级中的重重困难,力挺能源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以反哺实体经济。
坚定信心,实现信贷投放逆势翻番。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是榆林工业经济的五大支柱行业,产值可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90%。自2013年以来,能源产品市场普遍低迷,区域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区间切换,能源企业的资金缺口扩大,银行存贷款增速放缓。银行业逆势发力,坚定信心,持续加大信贷投放规模,三年间对五大支柱产业的贷款投放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速26.1%,是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近3倍。五大行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提升了9.6个百分点,信贷资金倾斜效应显著。
立足长远,推进贷款期限灵活调整。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而技改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特别考验企业的筹资能力。榆林银行业紧扣企业用款需求,合理匹配期限,加大与转型升级项目配套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在总存贷规模“龟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中长期贷款比例较三年前提升近10个百分点,已然过半。期限与风险相应,银行业以风险管控成本的增加,换取了对转型企业的更有力支持。目前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迈向高端化已初现成效,如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低阶粉煤回转热解制取无烟煤”工艺等6项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服务,帮扶企业应对资金危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行业不景气与转型升级内外因素交织,扩大了企业资金缺口,银行服务手段也紧密跟进。首先,主动支招,雪中送炭,通过倒贷、续贷、短贷变长贷、主动降息等方式方法,帮扶企业维持正常运转,渡过难关。仅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就办理续贷849笔135.0亿元,倒贷293笔130.4亿元,短贷变长贷272笔33.2亿元,主动降息贷款269笔52.8亿元。其次,跟踪需求,主动上门,通过建立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两本台账”,实施资金供需对接的“金桥工程”。与企业签订合同或意向贷款超600亿元,开展采矿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对12户煤矿企业贷款近30亿元,缓解了能源企业融资难题。
突出重点,保障优质项目融资需求。企业融资难题日渐凸显与银行面临“资产荒”问题矛盾共存,折射出优质项目仍旧稀缺的现状。榆林银行业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看产业、看技术、看管理”,对符合“三个转化”(煤油气向精细化工、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的产业,技术领先的项目,管理科学的企业,坚持重点支持、优先支持,保障信贷投向与产业政策调整方向深度契合。向140户大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465.2亿元,户均贷款余额3.3亿元,有效支持了一批重点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在陕西省首个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府谷县,已经有12户民营企业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逐户甄别,着力问题企业债务处置。榆林银行业逐户解剖不能按时还息或还息困难的问题企业,结合行业政策、政府信息和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制定“一户一策”信贷政策。对于识别确属“僵尸企业”的,采取收缩信贷、逐步退出的政策,加快年产30万吨以下低水平建设的小煤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同时通过担保追索、押品处置等手段保全银行债权。充分盘活沉淀在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将腾出的信贷规模全部用于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对于具备兼并条件的,帮助企业研究方案,提供并购贷款支持,促进能效整合。对于业绩虽然下滑,但仍维持生产的企业,重新评估其销售和资金回笼情况,采取调整贷款还款计划、续贷展期、联合授信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缓解风险。
政银企:破解之道 正在足下
要平稳、有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稳步发展,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监管部门的多方努力、合作共赢,坚持“政府主导,监管推动、银企主动、良性互动、多方联动”的原则,以去产能为契机,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地方政府统筹支持,减负担,增信心。积极推进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尽快批复、筹建,早日运行,力争偿债应急转贷基金、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启动运行,切实发挥巧置换、散风险、减包袱、增信用的职能,为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确定并动态维护重点帮扶企业名单,按照支持类、逐步退出类、限制类等确定政策导向,制定“该扶该舍、有扶有限、一企一策”的差异化处置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让“僵尸”企业彻底退出市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理念的市场主体上,从而优化供给侧主体结构。
监管部门搭建平台,控风险,促投放。银行业监管机构督促银行按照“清收一批、转让一批、核销一批、续贷一批、稀释一批”的“五个一批”风险化解措施化解存量风险,防止不良过快反弹,严守风险底线,为信贷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赢得空间。在政府支持下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成立“债权人委员会”,推动债权人统一行动,利益共同,互通信息,精准发力,分类施策,“支持优质企业,稳住困难企业,退出僵尸企业”,避免单方面抽贷压贷。通过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两本台账”,实施“金桥工程”,督促和监测银行信贷投放推进情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银行机构响应政策,去产能,调结构。银行如何把握发展与风险的平衡,国家产业政策是重要导向,即主要看发展前景、看未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尽管当前面临重重困难,仍要支持;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特别是一直靠政府“输血”的僵尸企业,应及时退出,逼其自寻出路,接受市场洗牌。银行在通过信贷投向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从榆林情况来看,自2013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大幅反弹,但能源经济五大支柱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浮于表面的观点认为,能源经济下行是不良反弹的重要推手。事实上,尽管能源企业经历了产品价格下跌、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等重重困难,但榆林能源经济的实体基础仍旧向好,比较优势已然明显,这是银行信贷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前提保证。根植于实体经济,既是银行业的使命所在,也是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推进技术升级,精管理,善竞争。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日渐充分,“暴利时代”一去不返,企业经营向市场平均利润率回归,管理短板对企业效益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甚至可能成为决定盈亏的关键因素。企业转型升级中,不仅要向技术、向规模要效益,更要向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强化比较优势。煤炭行业更要一改“小而全”、“小而多”的弊端,关小上大,做大做强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关闭退出一批,集中精力支持一批产业高端、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区域能源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根基。
在政银企各方各显其能,同心协力,有助于榆林地区渡过能源行业低迷难关,挺过去产能、调结构的阵痛,而且能够完成转型升级,浴火重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和巩固新的竞争优势。
下一篇: 北京今年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超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