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做生意亏本投身新能源行业,做一名小小的销售,也亲眼目睹了半年时间以来,国家新能源行业的波澜起伏和洗心革面。作为销售,当然首要考虑的是你的业绩,这可是关系到你的温饱问题。记得上个月发表过一篇关于走进越南的新闻报道,并以此沉浸在我国新能源快速崛起的甜蜜之中,可当我与客户群体交流探讨时发现,并不是完全像个人所想,新能源走进寻常百姓家,很多人对此根本处于朦胧或者毫无意识的状态,这不禁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国新能源在地方发展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偶然一次出差的机会,自驾用时十天,路程过万,途径湖北、陕西、山西、青岛、河南、天津、辽宁,在中国北部地区晃悠了一小圈之后,对行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又重新的定义了一番。
经过与一些省级代理商细致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老前辈们其实更多的在意的是补贴政策,毫不避讳的说,任何一款在目录中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只要少了一份补贴,那么它的存活率将降低90%,如果以厂家生产的这种膨胀到难以想象的价格来卖个消费者,我估计没有谁心里能够接受。终归到底,“政策”带着“政策”,补贴政策带着商务政策,到最后能让人继续交流的也只剩下一些行业八卦和最重要的价格。
那么,到底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靠什么来完成?其实在自己的思维里,这样用尽浑身解数对电动汽车进行狂热的推广,一台车补贴多少费用,有哪些额外的优势,并不见得就是十全十美的。当然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在这不过多的说,这已经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高度。但是,依靠这种持续偏软性的方法,就一定会像预期那样完美?使电动汽车真正取代传统燃油车?
我认为是否定的,其一,大到生产厂家、企业、小到经销商、代理商。这一个层面的主要核心点在哪?在价格!正如我前面所说,这关系到“温饱问题”。其二,政府出台补贴标准,企业为保持“十三五规划中”能够盈利,规划后能有盈利空间,在成本上,绝对是精简到微乎其微。一百五十公里的补贴标准,就绝对不会配置续航能力两百以上的电池。其三,政府设定补贴标准的这道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置欲望。企业为了保持利益空间,生产的电动汽车达不到消费者心中理想的续航里程,必然更多人愿意用常规的燃油车作为首选。补贴政策在2021年前将结束,那么在余下来的时间里,市场上将会出现消费主体在国家、在政策,第二消费体系在百姓身上的这种畸形的市场形势。
更何况,电动汽车精力旺盛的发展,但其配套设施呢?出台的各地关于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又完成了多少?在我途径的几大城市,充电桩应用根本谈不上常态化,连使用率都是个问题。在路过的一些星级高速服务区,亲身体会到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带着这种充电桩按要求建,但是用不用,我们就管不了的病态思想,如何谈国家政策?如果让新能源行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惠及民众?有些地方更甚,引用一句电视名言:我看到了桩子,却没看到接口!
记得有天晚上在跟一位朋友聊新能源行业的时候,他向我阐述了他的观点,也就是说过于软性的推广并不利于行业常态化健康发展。我们假设;国家对新能源的推广软硬兼施,不光是在补贴上予以扶持,并且压缩传统车的空间,油价上涨、限行和限号等一些硬态度。表面上看来,这不符合以民为本的思路,但是我们换个思维,我们发展新能源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忘了这个行业的初衷是什么,软硬兼施在个人开来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之一,起码,消费者在电动汽车的圈子里,考虑的是哪款电动汽车,而不是油和电的问题。给企业、生产厂家生存的利润空间,新能源电动汽车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产业饱和,速度缓慢的尴尬局面。
以民为本,换个角度来想,百姓才是第一消费主体,只有切实满足百姓的需求,其产业才会有稳定、可持续性。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不管最终目的是什么,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