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风弃光现象逐年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7月5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随着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的下降,新能源发展必然导致常规能源的萎缩,“因此实现新能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是一个重大的利益调整,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方面,在利益调整的机制、体制上创新。”
史立山是在电力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上发表上述言论的。在会议上,保尔森基金会还发布了《风光无“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领军之旅》。报告指出,张家口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弃风率却高达30%,而仅200公里外的北京却无法用上张家口的清洁电力。
北京和张家口赢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联合主办权。报告由此建议,将现有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扩大到整个京津冀地区,携手制定新能源并网规划,将张家口的清洁电力直接输送到北京和天津等电力需求较高的中心地区。
2015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9GW,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4GW,皆位居全球第一。虽然装机容量遥遥领先,但中国的发电量却落后于其他国家。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为75GW,仅为中国的58%;但其发电量为190TW,超过中国的185TW。
“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被大量‘弃用’而浪费了。”保尔森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侯安德表示。
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的弃风率高达15%,高于2014年的8%。而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弃风弃电”导致的电费损失累计约为510亿元,多消耗了原本可以避免的4.3亿吨标准煤。
中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多为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北部等偏远地区,而输电线路的建设却远远落后于电厂建设速度,这些地区的“弃风弃光”问题更为严重。
以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张家口为例。截至2015年底,张家口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容量达到8GW,并计划到2030年增长到50GW。然而其本地的电力需求仅有1.85GW,外送能力仅有5.5GW。2014年,张家口的弃风率已经高达30%。
保尔森基金会认为,京津冀地区可以学习德国和美国德州的可再生能源并网经验,通过新增输电线路、调整电力市场规则和电网运营模式,提高张家口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外送能力,以此降低弃风弃光率。
“弃风弃光现象逐年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圆桌会议上表示,为了解决“弃风弃光”问题,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做了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探索。
第一,加强跨区域的输电网络建设,扩大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配置范围。目前哈密到郑州,酒泉到湖南,内蒙古西部到山东和南京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正在建设。
第二,发展一些适应新能源波动特点的设备,灵活性负荷。比如说风电供热,主要是希望建设一些可以调节负荷的锅炉,也就需求侧改革。
第三,完善落实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政策。比如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明确每个地区必须保障的新能源发电小时数。
第四,研究不同电源的协调性问题,特别是火电机组,如何更好的参与系统调控,提高灵活性。
“虽然做了这么多工作,但弃风弃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虽有技术方面的制约,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整个的认识问题,认识水平和体制机制存在一些矛盾。”史立山强调。
他表示,前些年由于电力需求增长非常快,新能源发展和常规能源是一个共赢的局面,二者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相安无事。但是现在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每年增长只有1%-2%,远低于前些年的10%;这必然导致新能源的扩张会挤占常规能源的市场空间。
“在当前用电需求增长非常缓慢的情况下,这个矛盾会更加的突出。因此实现新能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我觉得是一个重大利益的调整。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方面,在真正利益的调整、机制体制的创新方面,还必须要迈出更大的一些步伐。”史立山说。
针对京津冀的可再生能源浪费问题,史立山指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大幅提高这个地区的新能源利用水平。目前,国家能源局也已经安排相关机构在研究京津冀地区如何协调发展新能源的问题,包括构建一个覆盖张家口、北京、承德地区的直流电网。
上一篇: 5年内北京小客车指标将减至每年10万个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发展新一轮高潮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