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时期,海上风电装机量只完成的数量不到目标两成,但丝毫未影响对海上风电的信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海上风电是能源产业投资的新风口,之前的缓慢发展是为未来的爆发做足准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海上风电产业链短时间内依然难以爆发,这里面既有政策法规未完善,也有相关标准未制定,以及技术产能、配套实施不足等问题。这些缺失和漏洞,何时能够补齐还是个未知数。
我国海上风电诞生已有8年,最早批准建设的是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至今虽然发展已长达八年之久,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仅为75万千瓦,可见海上风电的发展缓慢,但国家政策的规划令其一举成为能源产业新风口。
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中,列入海上风电建设方案的数量多达44个,总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开工建设1000-1500万千瓦。在此规划下,海上风电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爆发。
海上风电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其资源优势明显,并且不占用土地、靠近电力负荷中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海上风电都是尚待挖掘的宝藏。但是,站上风口却未能爆发,这第一道槛就是高昂的成本。
由于海上环境特性,海上风电主机设备价格高,其他相关的配套专业设备同样不低,导致海上风电建设成本远高于陆上风电。如果没有地方配套支持政策,投资者将难以保证海上风电的收益水平。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海上风电的平均投资成本约为14743元/千瓦,是陆上风电的2.8倍。同时,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同样居高不下,目前大部分在0.98-1.41元/千瓦时左右,远高于煤电、气电和陆上风电。如何降低成本,成为摆在投资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所以,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海上风电的成本短时间内难以下降。即便是降低成本,这个时间也不会很快。有机构预计,要到2030年,海上风电才可能实现平价上网,并具备市场竞争力。届时,度电成本将下降40%左右,达到0.6元/千瓦时。
除了高成本是硬伤,缺失的法规标准同样是海上风电的拦路虎之一。海上风电降低成本时间还能估算,而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规范,则显得繁冗复杂,所耗费的时间可能超出想象。
总的来说,海上风电未能迎来快速发展,其根源在于产业链的不成熟。与陆上风电相比,影响海上风电的因素更多更复杂,也更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海上风电产业的爆发。在可预见的“十三五”时期,海上风电或许还无法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会逐步过渡到循序渐进式增长,直到看清未来发展之路。
上一篇: 大唐“十三五”开局之年阔步前行
下一篇: 山东省电力行业全力应对极端天气